「癌症」專刊
2021.01 第40卷第8期 執行編輯:黃志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檳」風暴-口腔、口咽、下咽癌
【回本期目錄】
耳鼻喉部   蔡宗鎰 主治醫師  (110年1月)

張先生,45歲,因右側口腔疼痛一個多月了,前來就醫。

「張先生,你有沒有菸酒檳榔 ? 」

「醫生,我都沒有啦! 」病人大聲回答著。

「 你以前都沒有菸酒檳榔嗎?」我再次用著堅定的語氣詢問著。

「有啦!年輕不懂事,工作時,有跟著朋友吃過,不過,已經戒好幾年了,現在已經沒有了啦!醫生,我戒這麼久了,應該不會得口腔癌了吧」病人說話語氣隱約透露著不安。

「有九成的機會是口腔癌!但還需要切片,等正式報告出來」我謹慎的說著。

此時門診的氣氛, 一下子沉重了起來。上述情景,在門診一再重覆上演。

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顯示,民國105年初次診斷為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者共計7,805人。自民國92年起連續14年,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已成為男性排名第4位的致命殺手。

1995年高雄醫學大學葛應欽教授已提出得口腔癌機率之研究報告:只吃檳榔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單獨抽菸者則有18倍,只有酗酒者也有10倍的風險。若是檳榔加香菸族群,風險為89倍,檳榔菸酒三項均有使用者,風險更高達123倍。由此可知檳榔是這三者中最為危險的因子。

國際衛生組織(WHO)所屬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在 1987 年就已認定「嚼食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有吸菸與檳榔習慣」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就在口腔、口咽、下咽及食道。嚼檳榔時吃進的檳榔子(即檳榔本身),內含的檳榔鹼、檳榔素等,皆為第一類致癌物。而嚼檳榔常添加的荖花、荖葉、紅灰、白灰等,皆會對口腔黏膜造成強烈傷害,增加癌症生成作用。

研究更進一顯示,每天嚼食10顆檳榔長達10年以上者,就算戒掉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抽菸者,則是要戒菸20年以上,得到口腔癌的風險才能跟一般人無異。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推廣免費口腔癌篩檢,主要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檢查僅需幾分鐘,由醫生針對口腔黏膜進行目視或觸診,評估是否有癌症或疑似癌前病變的病灶。若檢查為陽性,則須於兩個月內至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門診進行確認診斷或切片。此外民眾平時若有發生以下特殊情形,例如張口不易,或懷疑病灶可能在更深的口咽或下咽喉部時,則建議直接至耳鼻喉科門診進行內視鏡評估。

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即原發部位切除及頸部淋巴擴清手術。術後如無危險因子,可於門診定期追蹤即可。若病理結果顯示有多重危險因子,術後則必須再加做放射線治療、或是同步做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手術後可能會造成口腔或顏面部位組織缺損,進一步導致說話、咀嚼、吞嚥等功能障礙,因此,耳鼻喉科醫師常與整形外科醫師合作,給予整型重建。目前先進的3D列印技術,對於重建更是一大利器。針對口咽癌及下咽癌,更可以藉由達文西機器手臂技術,對原發部位腫瘤的切除更加精準,保留更多的正常組織,降低咀嚼、吞嚥等功能障礙的發生。術後若出現說話、咀嚼、吞嚥等功能障礙,耳鼻喉科醫師也會協同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和復健協助。

忙碌的門診中,每張熟悉的臉孔回診時,我最喜歡講的第一句話是:「今天如何啊?」 在提升治療存活率的同時,病人術後的生活品質,更是目前醫療追求的進階目標。病人回診時給予的正面回答,一直以來都是鼓勵我前進的動力來源。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高醫        
下午            
夜診       高醫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