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先生,72歲,因右上腹疼痛、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而求診,抽血發現肝功能異常(GOT/GPT 130/90
IU/L)、且腫瘤指數CA19-9為1634 ng/dL (正常值:<37
ng/dL),電腦斷層掃描(CT)發現在肝臟右葉有一17公分大的腫瘤合併多處肺結節,經病理組織切片診斷為肝內膽管癌,臨床診斷為肝內膽管癌第四期併遠端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開始接受健擇(Gemcitabine)合併順鉑(Cisplatin)的化學治療。
膽管癌(膽道癌)從膽道上皮衍生的惡性腫瘤,是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的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多於女性。根據膽管癌發生的位置,膽管癌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及肝外膽管癌,而肝外膽管癌又包含肝門及總膽管癌。大約10%的膽管癌是肝內膽管癌,60-70%是肝門膽管癌,而20-30%是總膽管癌。其臨床症狀不特定或明顯,有時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有時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茶褐色尿而被發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當臨床上懷疑膽管癌時,抽血檢驗可包括肝炎指數、黃疸指數及鹼性磷酸酶等生化項目以及CA19-9的腫瘤標記的測定。而影像檢查可以使用腹部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CT)
、核磁共振掃描(MRI)或膽道內視鏡等影像學檢查,經上述檢測並高度懷疑可能已罹患膽管癌的患者,便會進一步做腫瘤組織切片檢查來確定診斷。
膽管癌屬於惡性度高,治療效果差的癌症。早期的膽道癌,外科手術為優先選擇,儘可能把腫瘤及附近的病灶切除乾淨,可以提高存活率。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肝外膽管癌,臨床常表現黃疸,容易及早發現,但因附近的血管及神經相當多,手術困難度高。相反的,在肝臟裡面的肝內膽管癌較容易手術切除,但因症狀不明顯,往往到了末期才被診斷出來,預後不佳,即使經治療,一半的病人是無法活過一年,而僅有不到40%的患者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目前膽管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健擇(Gemcitabine)合併順鉑(Cisplatin)為主流,疾病控制率(DCR)高達81.4%,疾病無惡化期為8個月,總體存活期為11.7個月。然而對於在接受第一線治療後,依然惡化的膽管癌,目前並無標準的治療方式,且治療反應都不盡理想。但隨著基因分析的進步,發現在膽管癌大概會有10-16%的病人會有FGFR相關基因的變異。在之前的試驗顯示,膽管癌合併FGFR基因的變異的患者,給予Pemigatinib,FGFR
1/2/3的抑制劑,結果顯示平均疾病無惡化期是7.1個月,客觀緩解率(ORR)是35.5%,疾病控制率(DCR)是82.2%,反應持續時間(DoR)是7.5個月,在膽管癌的第二線治療,是令人振奮的結果。
膽管癌的預後與腫瘤能不能經由手術切除有絕對的關係。化學治療藥物方面,能夠發揮效果的藥物也不多,目前許多藥物健保沒有給付,但近幾年有其他化療藥物或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加入膽管癌的治療,病患若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積極的參與新的治療方式,可以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高醫 |
|
|
下午 |
|
●高醫 |
|
|
●高醫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