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癌症為世界排名第七位、台灣第五位之癌症。九成以上都屬鱗狀上皮細胞癌,又可細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而台灣以口腔癌為大宗。好發年齡為40到60歲,九成為男性,成因與生活不良習慣(如吸菸、喝酒、嚼檳榔)、病毒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及遺傳因子有相關,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頭頸癌的症狀因位置而有所不同。在口腔會有傷口不易癒合且疼痛;在口咽部則有吞嚥困難、口臭或喉嚨哽塞;在下咽部或喉部,會聲音嘶啞、吞嚥困難或疼痛。頸部淋巴結腫大也是頭頸癌常見之症狀,應多加注意。頭頸癌診斷以病理切片為主,醫師藉由內視鏡診察,確認病變之處進行切片,再經顯微鏡判讀。若不適合由原發處切片,也可由淋巴結或轉移處進行切片。依疾病的程度,安排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或正子攝影)、抽血檢驗及骨骼檢查等,確保可以完整了解病患癌症的情況。
頭頸癌的治療除了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外,化學藥物治療、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都有其角色。因此多專科團隊會議討論非常重要,包含血液腫瘤科、耳鼻喉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病理科、影像科、放射腫瘤科以及癌症個案管理師等。
早期之頭頸癌治療主軸為手術,含腫瘤切除及頸部淋巴結廓清術。手術後再依照病理組織型態決定是否進行放射線治療。針對病理檢體判定為高風險(high-risk)者,更要進行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CCRT)。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自2003年起即成為無法開刀之頭頸癌病患的治療方式,其喉部功能保存程度明顯優於只接受放射治療者。化學治療部分,順鉑類(Cisplatin)藥物處方是第一線選擇。紫杉醇類藥物,包含太平洋(Paclitaxel)或是歐洲紫杉醇(Taxotere),對頭頸癌病患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常使用於對於順鉑類藥物產生抗性的病患。
因為頭頸癌患者超過八成會表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IgG1抗體-爾必得舒(Cetuximab)便成為頭頸癌之標靶藥物。針對復發或遠端轉移的頭頸癌病患,可以使用Cetuximab合併順鉑藥物治療。在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的病人,若年齡大於七十歲、腎功能(CCr)小於50ml/min或聽力障礙者,也可以考慮接受放射線療法合併Cetuximab使用。
免疫治療近年蓬勃發展,目前頭頸癌用藥以保疾伏(Nivolumab)與吉舒達(Pembrolizumab)為主,兩者皆為針對PD-1之單株抗體,阻斷PD-1與其配體PD-L1和PD-L2之間的交互作用。Nivolumab在臨床試驗CHECKMATE
141和Pembrolizumab在臨床試驗KEYNOTE
040,皆使用在用過順鉑治療後疾病仍惡化之第二線復發或遠端轉移的頭頸癌患者,相較於傳統第二線化療或標靶藥物,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能顯著地延長存活時間並產生較低的副作用。臨床試驗KEYNOTE
048更進一步將Pembrolizumab使用於第一線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病患,發現癌細胞及免疫細胞具有較高的PD-L1表現量(CPS>1)者,使用Pembrolizumab併用化療相較於標靶併用化療,更能顯著地延長存活時間;同時也發現,PD-L1表現量更高(CPS>20)之病人,單純使用Pembrolizumab相較於傳統的標靶併用化療,就能顯著地延長存活時間並且大幅減少副作用之產生。新型的免疫藥物為頭頸部癌症病患的治療開創了新的可能,未來我們也期許更多藥物之發展,能造福頭頸部癌症患者。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高醫 |
●高醫 |
|
●高醫 |
|
|
下午 |
|
|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