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歲的林先生是一名第三期口腔癌的患者,在開刀治療後因病理報告顯示有高風險復發因子,需要接受術後放射治療。他被轉介來到放射腫瘤科門診,接受了共30次的放射線治療。
在林先生開始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第一、二周開始出現口乾舌燥,口水變黏稠的狀況。味覺也開始改變,比較分不清楚味道。第三周開始出現口腔黏膜炎,造成口腔以及咽喉部吞嚥疼痛。此時他的臉部及頸部皮膚開始慢慢像曬傷一樣的變紅變黑,到第五周時脖子皺摺處有產生輕微破皮。療程中他也說有疲倦的感覺產生。
口乾可以透過喝水,吃酸性食物,以及使用刺激唾液分泌的藥物改善,但效果因人而異。口腔黏膜炎可使用止痛藥,局部麻醉噴劑,及其他保護膜產品改善。放射性皮膚炎可以使用藥膏,蘆薈產品緩解,在療程中醫師也會請患者不要穿有領子的衣服,並儘量避免熱及流汗。
林先生治療完到現在經過了一年,上述之急性副作用在放射治療後二到四周就已經消退,大多完全復原。只有口水減少的部分因唾液腺組織對放射線的反應較慢,在療程結束後大約四到六個月後才到最乾,之後慢慢恢復,但還是無法完全回復到治療前的口水分泌量,現在還是需要多補充水分。
除了口乾,林先生現在也經歷到臉部肌肉纖維化造成的張口困難,頸部肌肉纖維化造成的僵硬,我們鼓勵他多做伸展運動,也安排他到復健科諮詢並接受復健治療紓緩症狀。放射治療後可能出現的其他慢性副作用包含血管狹窄,神經病變造成之麻痛感,淋巴水腫,蛀牙。血管狹窄會透過定期的癌症斷層掃描追蹤,必要時可透過支架擴張血管。神經病變可能維持較久,可透過維他命等藥物緩解症狀。
放射線治療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主要原理是使用高能量X光破壞腫瘤細胞的DNA,使腫瘤細胞死亡,進而達到治療的效果。但因放射線為直線前進,在照射腫瘤部位的同時,也會對周圍和放射線路徑上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進而產生副作用。放射線治療屬於局部治療,副作用以局部為主,且大多都是暫時性的。隨著治療機器的進步以及影像定位技術的輔助,治療範圍已經可以更精準集中於高風險處,達到好的治療效果,副作用也已經減少許多。在放射線療程中,每周都會由放射腫瘤科醫師至少看診一次,評估治療當中的急性副作用,並給予即時的處置,盡可能的讓患者能夠順利完成療程。放射線治療確實是可以加強疾病的控制,減少復發機會,副作用的部分大多是可以承受的,醫師們也會給予適當的處理,請不要害怕,我們可以一起克服這個難關。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
|
|
下午 |
|
●高醫 |
|
●高醫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