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自民國七十一年至今,一直是國內十大死亡之首因。而其中 15-20%是因肺癌(Lung
Cancer)死亡。肺癌在國內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一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初期的肺癌治療以手術、放療及化療為主,但晚期肺癌因腫瘤細胞擴散,無法開刀,化療及標靶治療成為治療主角。近年來,隨著生技技術的進步,免疫治療已成為抗癌治療的新趨勢。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便是頒給了免疫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及本庶佑(Tasuku Honjo),不但表彰了兩位科學家提出嶄新的抗癌方式,更揭櫫了免疫療法是全新治癌的希望。
無論是化學治療或是標靶治療,都是以外在的藥物阻斷癌細胞的生長,進而達到抗癌的目的。免疫治療則不同,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例,該藥物可以增進體內免疫細胞的辨識力與作用,促進自體免疫毒殺癌細胞的作用,進而達到抗癌的效果。簡單來說,就是用自己的免疫系統來毒殺癌細胞。
近年的研究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轉是藉由抑制細胞程式死亡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或細胞程式死亡配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來調控T淋巴細胞的功能,以達到抗癌的效果。根據近年來臨床試驗的結果,針對肺癌有臨床療效的藥物包含了對抗PD-1之單株抗體Nivolumab與Pembrolizumab,及對抗PD-L1的單株抗體Atezolizumab與Durvalumab。無論是在第二線單獨使用,或是搭配傳統化學治療在第一線使用,甚至是第一線單獨使用,在療效上都被證實比傳統化療為佳。在無法手術切除的第三期病人如果接受同步放射化學治療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亦有其角色。
在治療的副作用方面,相較傳統的化學治療,免疫治療依舊會有部分一般性的副作用,包含噁心、嘔吐、疲倦、食慾不振及腹瀉等等,但大多較化學治療要來的輕微。除一般常見的副作用以外,免疫治療亦會造成免疫調控後併發的免疫相關副作用。可能原因來自於T淋巴細胞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激發而過度活化,進而同時作用於有抗原表現的癌細胞及健康組織,影響末端的器官。一旦發生了,可能會波及多種身體器官,包括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器官及甲狀腺等等。儘管有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反應,其副作用的發生率相較起傳統的化學治療是較為輕微的,在針對副作用治療後,通常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
隨著時代的演進,免疫治療已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之一,且無論在第一線或是第二線的治療皆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展望癌症治療前景,隨著各種新的療法的進展,癌症逐漸從不治之症變成像慢性病一樣。什麼樣的病人適合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則有賴臨床醫師根據經驗及臨床研究結果針對病人做出最適合的治療選擇。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高醫 |
|
|
下午 |
|
|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