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阿家是科學園區的工程師,每天工作繁忙、生活緊繃,除了輪班工作的生活作息外,並無不良的嗜好,雖然自覺壓力沉重,但仍保有正常運動的習慣,但近期在自家慢跑運動時,覺得心悸不適,且休息後仍有胸悶的感覺,在友人介紹下至心臟內科門診治療,胸部X光片顯示疑似肺部病灶,經胸部電腦斷層診斷為縱膈腔腫瘤,且疑似有血管侵犯(如附圖),故住院後由胸腔外科醫師會同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進行腫瘤切除併血管重建,順利地於手術後第六天出院,最後由病理科醫師確診為胸腺瘤,也因手術將腫瘤完全廓清切除,僅須接受預防性的放射線治療,目前阿家則定期於門診追蹤,業已恢復往常的生活作息。
胸腺(thymus)於正常的人體裡,是存在於胸部前縱膈腔的器官,也就是處於胸骨的後面和心包膜的前面,結構由上皮及淋巴細胞兩大成份組成,主要功能是負責人體免疫重要功能的T淋巴球生長/分化,且還有分泌胸腺素等,且在青春期以前達到功能與大小的最高峰,之後即開始退化,在成年後(約30-35歲)逐漸被脂肪組織所取代。
胸腺腫瘤(thymic tumor)是臨床上少見,但不罕見的腫瘤,但直到2018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公布的第八版癌症分期指南才將收錄其中,也是目前病理科醫師公認的診斷依據;而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指出,在2017年有近420位新診斷個案,僅占國人呼吸系統及胸腔內器官惡性腫瘤個案數的2.67%,其中絕大部分為胸腺瘤(thymoma)(佔三分之二)與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
(佔三分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學分類,胸腺腫瘤均指來自上皮細胞的原發腫瘤,依據細胞的分化程度,大致分為胸腺瘤與胸腺癌,前者的組成及排列,在病理顯微鏡下大多是良性的,但仍有少部分會有「惡性侵犯」的腫瘤表現行為,少數會轉移至肋膜或胸腔;而胸腺癌則是惡性的細胞分化,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除易局部侵犯以外,也可能遠處轉移。
胸腺腫瘤一開始體積小,不易由胸部X光偵測出來,通常要體積大到產生周遭組織侵犯、壓迫,產生胸悶、胸痛等症狀,才容易由影像學檢查察覺!面臨胸腺腫瘤時,手術切除是治療胸腺腫瘤首選的方式,對比胸腔鏡微創手術的治療,正中胸骨切開合併胸腺腫瘤切除較能對血管侵犯的腫瘤達到完全廓清的效果,也是胸腺腫瘤治療最關鍵的預後因子。對於局部晚期(locally
advanced)的病患,無法完全手術切除或身體功能還無法負擔立即接受手術者,在取得相關組織,確立病理診斷之後,先輔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協同的整合性治療,縮小腫瘤,之後再予以手術切除,也可以有效提升完全切除機會,進而提高存活率。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
|
|
下午 |
|
|
|
●高醫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