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師,這一床病人疑似有照顧或經濟問題,麻煩您了解關心,謝謝。」這是高醫醫護團隊在照會社工時,經常使用的開頭第一句話。也因為有著第一線醫護團隊的敏銳察覺,有需求的患者可以及時獲得社會資源的介入。而社工師在醫院中,正是確認需求、連結社會資源的角色,同時也成為家庭與醫護團隊的互動橋樑。
無論是衰弱長輩或是罹患重病的患者,背後大多代表家庭正付出龐大心力在支持著,而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社會支持的多寡,都直接影響家庭的運作、患者的生活。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代社會,政府逐漸提升社會資源的完整性,除了因應小燈泡事件政府推展「社會安全網計畫」中的保護性服務外;近年來不斷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資源的「長期照顧計畫2.0」,主要提供非現金給付的服務,也就是實際的服務措施,內容大致有「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喘息服務」,服務對象則是65歲以上失能長輩、50歲以上失智症患者、失能身心障礙者等。而經濟補助資源則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中)低收入戶失能機構養護補助、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等。長照服務可洽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1966專線),社會救助資源則可向戶籍地鄉鎮市區公所提出申請,或上https://1966.gov.tw/LTC/mp-201.html網站查詢更詳細的資源內容。
而政府與民間單位所提供的社會資源,大多是輔佐性的支持,衰弱長輩或患者仍然需要強而有力的家庭來主導與專責,才能夠維持平衡的生活。首先,家庭在面對照顧患者時,必須學習疾病基本知識、長期照護準備、照顧方式與技巧、社會福利資源等資訊,做好人力、心理與居家環境的準備,以因應接續會面臨的問題與需求,並且知道當面臨困境或壓力時,可以向哪些社會網絡單位諮詢求助。而照顧者的身心壓力也必須被重視,當需要喘息時,可以透過長照居家服務、日托或臨托服務等減輕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家庭當中彼此的心理支持,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家人間的相互理解、肯定,分工合作共同面對與解決問題,是主要照顧者的期盼,唯有所有家庭成員在面對困難時,善用周遭資源、彼此支持,重新整合出家庭的力量,彼此才能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與身心照顧。
「生、老、病、衰」是人生重要的課題與考題,而提供需要的陪伴與照顧,是家庭存在的意義之一。但當家庭為了照顧衰弱患者發生困境卻無所適從時,醫院的社會工作師,可以為您開啟認識社會資源的那一扇門,透過善用社會資源,讓家庭在承擔照護的路上得到適時的支持。
歡迎洽詢高醫社會服務室諮詢電話:(07)312-1101轉5251、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