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王先生糖尿病,高血壓有二十年時間,退休後喜歡到處享受美食,糖尿病高血壓藥物常忘了服用,也沒有定期回診拿藥追蹤。最近因下肢水腫,全身虛弱無力到門診追蹤,抽血發現腎絲球過濾率40
ml/min/1.73m2,驗尿有出現明顯尿蛋白。經檢查後發現王先生因為長期不規則服藥導致血糖和血壓控制不好,影響到腎臟功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在經過治療後,水腫及全身虛弱無力狀況改善。
腎臟功能大約在四十歲時達到顛峰,然後開始下降,每十年平均腎臟功能減少約10%。正常老化過程不會使腎功能喪失到疾病狀態,但是許多問題,包括先天性疾病、尿路阻塞、泌尿道感染、腎絲球病變,另外各項常見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如控制不好也可能導致腎臟功能急速變差,讓腎臟功能完全喪失進入尿毒狀態。研究顯示腎功能減退跡象的患者,無論年齡大小,都應積極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腎功能衰退進而造成體液過多或是電解質不平衡,經醫師診斷後就需接受長期透析或是接受腎移植治療才能維持生命。而接受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的四到五倍,其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的十倍。
研究顯示在65歲以上的社區居住成年人中,衰弱的盛行率平均為10.7%,而且衰弱的盛行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80至84歲的人中達到15.7%,在85歲以上的人中達到26.1%。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許多的急、慢性疾病,都會直接或間接誘發衰弱的產生,加上老化造成的生理變化、心理變化、環境、藥物、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疾病等多重因子間的交互作用,導致老人族群產生衰弱。衰弱的老年人一旦生病容易進入失能的狀態,經常導致跌倒、住院或入住安養機構、陷入一連串功能惡化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死亡。
臨床上在將衰弱歸因於自然老化之前,要先針對潛在可治療的次發疾病,像是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低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貧血、癌症、感染、憂鬱症⋯等作評估處理。以慢性腎臟病而言,尿毒狀態會造成蛋白質能量消耗,貧血,慢性長期發炎,酸中毒和荷爾蒙紊亂等現象,這些現象可能與衰弱的臨床表現有關。慢性腎臟病病患需要控制飲食,飲食蛋白質攝取過多,不僅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上升,也會因蛋白質代謝產生的尿毒素累積而產生其他的症狀,但過於嚴格的控制蛋白質的攝取,可能造成肌少症,卻可能增加老年族群跌倒的風險。
慢性腎臟病與衰弱要如何同時預防和治療?
加強控制三高慢性疾病,配合醫囑積極控制,可達到預防或減緩腎臟病進展與衰弱症產生。定期於門診追蹤慢性腎臟病及其他可治療的次發疾病,依成因給予適當的治療。衛教對慢性腎臟病與衰弱的照護很重要的一環,由於慢性腎臟病病患需要控制蛋白質飲食,而預防衰弱則需要良好的蛋白質攝取,在能維持良好營養狀態下,適當適量蛋白質食物是很重要的,衛教師能根據慢性腎臟病不同分期及衰弱程度給予病人適當的飲食和生活衛教。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高醫 |
|
|
|
下午 |
|
●高醫 |
|
|
●高醫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