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是許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律不整)的危險因子,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但在治療衰弱症(Frailty)老人中,一直是很困難的議題,除了文獻證據不足,更重要的是,減弱的器官功能和衰退生理恆定機制,在治療中也容易增加副作用及傷害的風險。
以高血壓為例,在歐美各國,大於60歲約60%的人患有高血壓,大於75歲約75%的人患有高血壓。然而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如腎功能下降、動脈硬化、姿勢性低血壓)可能無法維持血壓恆定,連治療本身也可能出現副作用。例如在2015年的SPRINT研究中更積極的血壓控制
(收縮壓小於120 mmHg)比起標準的治療 (小於140
mmHg),更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甚至是死亡風險,但同時增加低血壓、暈厥、電解質不平衡、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其他還有跌倒以及心搏過緩等。因此2016歐洲指引建議,在65歲以上健康長者,收縮壓超過140mmHg時即應開始合併藥物(低劑量複方型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將血壓控制在130–139
mmHg /小於80
mmHg。然而對衰弱症病人,因為同時有多重疾病而身體虛弱以及多重藥物使用導致交互作用複雜,需完整評估,適當降壓而不額外增加傷害,先從單方藥物治療開始,並時常監測血壓,注意有無血壓過低或其他副作用(姿勢性眩暈、跌倒、急性腎損傷),應盡量減低藥物種類及劑量,並避免易造成跌倒的藥物。此外,病患的配合度,特別是藥物順從性十分重要。研究發現大於85歲或是衰弱的長者,如果藥物順從性良好,可減少死亡率與心血管事件發生。因此,如何維持藥物長期穩定治療十分重要。
另外,衰弱症患者容易發生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也更易併發缺血性腦中風。臨床上可利用CHA2DS2-VASc 中風風險評估表 (註一)
評估,如果屬於高風險病患,建議長期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而多個臨床試驗發現,新型抗凝血藥物比傳統藥物(如warfarin)安全,較不易發生異常出血,宜優先使用。使用藥物期間,如果需接受侵入性檢查或治療,可能需要事先停藥,建議及早請教醫師。另外,反覆中風但又具出血風險,無法服用抗凝劑的患者,可考慮接受置放左心耳封堵器。
總之,衰弱症的長輩們容易有服用多重藥物、體重過輕、腎功能低下以及近期發生腦出血的狀況,加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因此需要我們多加注意用藥的安全。藥物使用須遵照醫囑,自行更改服藥頻次或錯誤重複用藥,均可能造成藥效不足或過量。在使用藥物方面有任何問題請諮商醫師或藥師,以避免不當使用藥物造成危害。高齡化社會已經到來,長輩們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祝大家平安快樂!
(註一) CHA2DS2-VASc
中風風險評估表:心衰竭(1分)、高血壓(1分)、大於75歲(2分)、糖尿病(1分)、中風(2分)、血管疾病(1分)、65-74歲女性(1分)。一般建議總分超過兩分應給予抗凝血藥物。。
﹝門診時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