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底功能障礙是因骨盆底肌肉及韌帶缺損導致的一群疾病,包括慢性骨盆腔疼痛(非週期性,持續三至六個月以上,位於女性骨盆腔、肚臍以下之前腹壁、腰薦椎、或臀部)、應力性尿失禁、膀胱過動症及間質性膀胱炎等各種慢性疾病,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這些疾病目前的各種治療方式,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或是手術療法,療效有限,而且可能導致各種副作用。
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low-intensity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簡稱LI-ESWT)
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利用低能量震波刺激欲治療的部位,促進傷口癒合、血管新生、降低氧化壓力、誘導血管内皮生長因子釋放、刺激幹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並且產生抗發炎和組織再生的作用。目前臨床應用在骨科、復健科與心臟科,婦女泌尿科、泌尿科和神經內科則是近年來新興的領域。
從2008年陸續有研究報導低劑量的體外震波應用於骨盆腔慢性疼痛的治療,Hurt等人將體外震波置於會陰的方式治療女性外陰痛,經過四周的治療後,發現針對疼痛有顯著的改善。門診不乏有患者抱怨會陰疼痛或是下腹疼痛,求助無門,經檢查後若發現有明顯疼痛點是由於肌肉,筋膜引起的疼痛,且排除其他內臟疾病,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效果尤佳。
應力性尿失禁指的是腹壓增加時(如咳嗽、打噴嚏、身體用力、跑步),尿液從尿道不自主滲漏出力的情況,高醫團隊針對
20-75歲有應力性尿失禁之女性,每周施行一次震波治療,共八周;結果顯示治療後四周、八周及治療後一個月的漏尿棉墊測試有顯著改善。
膀胱過動症患者,常見的症狀有頻尿(一天排尿八次以上)、夜尿(睡覺時因尿意醒來小便一次以上)、急尿感,或合併出現急迫性尿失禁。許多患者因此不敢出遠門,隨時隨地得注意化妝室位置在哪裡,一般治療的方式為膀胱訓練、生活飲食調整、骨盆底肌肉訓練及藥物治療等,約五、六成的患者可因此得到改善。利用體外震波於患者恥骨聯合上兩指幅處,中間及左右兩側給予能量,每周一次共治療八周,頻尿和急尿感在治療八周後有顯著改善,餘尿量、平均尿量及夜尿次數在治療八周及治療後一個月也有顯著改善。
高醫醫療體系婦產部及泌尿部已引進低能量體外震波療法約兩年時間,應用於膀胱過動症、應力性尿失禁以及慢性骨盆腔症候群的患者,成效良好且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但疾病的嚴重度及成因不同,因此建議患者若有相關症狀,可以先到門診諮詢,在治療前須與醫師詳細討論,進行相關檢查,選擇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式。
﹝門診時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