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35歲第二胎孕婦,外院產檢發現疑胎兒有無腦症,而轉診尋求進一步檢查。檢測發現醣化血色素值為7.6
%,並確認為無腦症寶寶,建議引產。
懷孕前已罹患糖尿病者發生率約1.3
%。母體血糖濃度與胎兒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當妊娠早期胎兒器官正形成時,如未能良好的控制血糖,會提升胎兒發生先天性畸形的機率,其中又以神經管缺損、心臟畸形、或腸胃、泌尿管異常等較為常見。因此,妊娠早期的血糖控制特別重要,對於已知罹患糖尿病之婦女在計劃懷孕之前3~6個月起,應積極控制血糖值到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醣化血色素則可以當成參考指標。葉酸的補充以及母血甲型胎兒蛋白的篩檢對於神經管缺損的發生有預防及篩檢的功能。對於所有孕婦也建議在妊娠早期就進行空腹血糖或醣化血色素檢測,用以排除已罹患糖尿病卻不自覺的可能性,及時發現並進行妥善治療。
案例二
30歲第一胎孕婦,妊娠40週入院生產,胎兒胎頭娩出後,身體無法順利出生,經用力擠壓後才生下,胎兒出生體重高達4800克,出生後有右手臂無力現象,疑有神經叢損傷狀況。
案例三 38歲第二胎孕婦,於39週進行例行產檢時,發現胎兒心跳停止,追溯病史,已診斷為妊娠糖尿病。患者僅進行飲食控制但未定期監測血糖值。
巨嬰、肩難產或胎死腹中均是妊娠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發生前往往無法精準的預測。孕婦應該透過飲食、運動甚至藥物的協助,讓血糖正常化,來減少母體及胎兒週產期之併發症。血糖值控制目標為正常空腹小於95
mg/dL,餐後一小時小於140 mg/dL,餐後兩小時小於120
mg/dL。須特別說明的是「餐後一或二小時」是由飲食開始就起算,並非飲食完後才開始計算。如能密切的控制及監測血糖可以降低巨嬰、肩難產、需剖腹生產及胎死腹中的發生率,減少憾事的發生。
案例四 32歲第一胎孕婦,產檢已發現有妊娠糖尿病,施打胰島素控制,並進行血糖監測,某日因昏迷送醫,檢查發現血糖值為40
mg/dL。原因是為求血糖的嚴格控制,孕婦時有自行節食或禁食,因而發生低血糖狀況,在補充糖份後改善。
案例五
40歲第一胎孕婦,因為子宮收縮有早產現象,在外院安胎,依早產指引建議施打類固醇促胎兒肺部成熟,並使用安胎針劑治療。隨後孕婦呈現昏睡狀態,胎心音平緩,故轉至本院檢查,發現血糖值升高並有酮酸血症,在給予胰島素使用後,狀況趨於安穩後平安生產。
部份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因求好心切採取過度節食的手段,導致血糖值過低,須注意在任何時刻血糖值均不能低於60
mg/dL。有些孕婦因安胎的需要時,可能使用一些安胎藥物而提升血糖濃度的狀況,則更應積極監測。緊密而確實的血糖監測對妊娠糖尿病孕婦有其好處,研究指出積極監測有較好的新生兒預後。最近有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設備的開發,可以提供連續性血糖值的變化,並設定自動提醒功能,讓孕婦可以了解即時的血糖狀況,適時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使得血糖值的控制更為精確與安全。尤其是在使用可能引發血糖改變的藥物治療時,可以有更良好的監控。
妊娠期的糖尿病孕婦可以藉由飲食、運動以及藥物的介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減少母體及新生兒的併發症。控制的目標則以趨於正常值為目標,密切的監測是成功的基礎。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高醫 |
|
|
下午 |
|
|
|
●高醫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