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45位早產兒誕生
聽到早產,你會聯想到什麼?漫長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巴掌仙子全身的種種併發症?小寶貝出院後必須長期的門診追蹤及接受早療復健?沒錯,以上這些都是早產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也會對醫療體系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負擔。在台灣,每11位新生兒就有一位是早產兒,以2020年17.8萬的新生兒來推估,平均一天就有45位早產寶寶降臨。這群早產寶寶中又以極低出生體重
(小於1500克)的族群最容易產生併發症,以及神經、視力、聽力異常等長期後遺症。
孕媽咪能如何預防呢?
既然早產會有這些複雜的問題,有沒有什麼可靠的預防方式呢?目前對於一般低風險的孕婦族群尚未有有效的早產預防方式;但對於高風險族群,例如曾經有早產病史、多胞胎妊娠、子宮頸長度較短,或曾經接受過子宮頸手術等,研究證實是有方法能有效降低早產發生的。
對於前胎是自發性早產的孕婦,建議在第二孕期開始接受黃體素治療(肌肉注射長效針劑或者每天給予陰道塞劑),並在24周前使用陰道超音波檢測子宮頸長度,假使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則建議接受預防性子宮頸環紮手術。如果沒有早產病史但於第二孕期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頸長度較短的孕婦,建議可以接受黃體素治療至36周。
如果孕婦有前胎早產的病史或者曾經接受過子宮頸手術(例如圓錐狀切除)等,請記得要在產檢初期主動告知醫師,才能盡早接受適當的預防治療。
提早警覺,早期發現,盡快就醫
目前對於一般低風險族群缺乏有效預防早產的方式,因此孕婦必須提高自身警覺,有任何不正常症狀時即刻就醫檢查。就醫時需要接受醫師診察、胎心音和宮縮監視器,醫師也會評估子宮頸擴張及變薄的程度、子宮收縮狀況,並且採細菌培養和乙型鏈球菌培養。一旦早產的診斷確立後,最重要的事情是及時施打產前類固醇(能讓胎兒肺部成熟)和給予靜脈注射硫酸鎂(降低胎兒腦內出血機率)。以下是一些早產的症狀提供給孕婦做為參考。
1.下腹變硬、痠痛腫脹或每幾分鐘規則陣痛
2.陰道有下墜感、壓迫感
3.陰道分泌物增加、包括帶血絲的黏液或水樣分泌物、出血
4.新發生的下背痛、腰痠感
5.解尿困難、不適
如果有這些症狀,請孕婦要盡速就醫,讓醫師能儘速介入治療,給寶寶多一點時間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