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社工」專刊
2021.04 第40卷第11期 執行編輯:徐仲豪劉姵均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兒童情緒處理一二三
【回本期目錄】
小兒部臨床心理師 / 心理室組長 徐秀宜 (110年4月)

路上看見一位年輕女人面帶微笑地匆匆往前走,隨後年約三歲的小女孩開心地小跑過去,爸爸跟在後方,就在小女孩接近那位女人時突然跌倒趴在地上大哭,女人轉身走向小女孩伸手用力地捏著小女孩的耳朵好幾秒鐘,小女孩哭得更大聲,爸爸趕緊將孩子抱起,輕聲地哄著小女孩,那女人在小女孩被抱起那一剎那便轉身往前走,爸爸邊安慰小女孩邊跟著往前走,往前走了幾公尺後女人突然又轉身大吼:「不准哭」,然後頭也不回地走進一間餐廳。

對孩子情緒的迷思

臨床工作上,經常觀察到家長對於孩子的情緒反應有一些迷思,許多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認為這些情緒是不好的,例如:太驕縱、太懦弱、太黏人、脾氣暴躁等。也常聽到家長把孩子的情緒反應解釋為:他是故意的、他就是愛哭、愛說謊等,因此較少回應或接受孩子的情緒,也未嘗試了解其背後的原因。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大部分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時,大多會急著處理因情緒而產生的不當行為,但情緒是人的自然反應,行為反應是從情緒而來,會造成負向後果的是行為本身,因此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處理。通常先處理情緒,讓「情緒」大腦對孩子行為的掌控慢慢轉移到「理性」大腦,等情緒平復後,理性大腦才能開始運作,此時才能針對其行為反應及相關事件進行處理。

情緒處理一二三

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只要掌握以下一二三的簡單步驟,便能較順利地解除令家長困擾的情緒反應,同時也讓孩子學習到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一、了解與接納反映孩子的情緒:無風不起浪,情緒的產生通常有引發的前置因素,如:因要不到東西而生氣、被斥責而害怕地哭。若孩子的情緒長期被忽略或不被了解,累積久了,所有情緒糾結在一起就變得複雜,可能出現一些退化、反抗、故意搗蛋等行為表現。當孩子有情緒時,首先要接納、反映孩子的情緒,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後較能平靜下來,然後給予一些時間讓情緒消化、平復,之後才能跟他討論引發情緒的行為、事件及接下來要做的事。

二、討論引發情緒的問題處理方法:此步驟主要是針對引發孩子情緒的問題進行討論。孩子的認知能力與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自我監控能力還未成熟,因此面對各種狀況的行為反應劇本較少,較無法快速地做出適當的反應。家長可鼓勵孩子針對此事件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法,對於較小的孩子,家長可提供選項讓他選擇,如此可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合適的解決方法,也可讓孩子的思考與反應變得較有彈性。

三、處理行為的後果:完成前一個步驟後,孩子的情緒大約可平復,但對於因情緒引發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如:因生氣推打他人或打翻物品),仍應讓孩子學會如何善後。此時,可以鼓勵及陪伴孩子去向他人道歉、將打翻的物品收拾乾淨…等,同時也要對於他勇於承擔後果的表現給予讚賞。

按照以上的步驟,家長可以較有效地處理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困擾,倘若家長在持續嘗試一段時間後,孩子仍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不適當的行為,可進一步至兒童發展中心或兒童青少年門診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