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社工」專刊
2021.04 第40卷第11期 執行編輯:徐仲豪劉姵均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從創傷知情入手—淺談照顧者內在修復歷程
【回本期目錄】
兒童福利聯盟南區辦事處   吳昭儀 副主任 (110年4月)

在兒盟執行長達近15年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兒少保工作,有機會抽絲剝繭,探究家庭深層的代間傳遞與無意識的慣性循環困境,發現多數的照顧者受童年時期的逆境與創傷經驗影響,容易不自覺的複製,而再衍生下一代的童年逆境或創傷歷程,當孩子長大成為父母時,同樣也帶著創傷繼續生命歷程。創傷是屬於個人的主觀感受,當遇某一事件,無論是自己親身經歷或是間接接觸,所帶來的無力與無助感,若讓人感到生存的威脅或缺乏安全感時,就會視年紀、個性特質、性別或種族等變項而有不同的化學變化。

在育兒的過程,為人父母都是學習而來的,當照顧者個人需求無法滿足,或承載過多的壓力負荷,容易勾起心中缺愛的內在小孩,及映照出自我對於內在父母的圖像,同時帶動與上一代的未盡事宜,或是創傷事件的相關連結,而釋放負向的能量,逐一影響自己身心的健康程度,長期與如影隨形的壓力共存,容易發展成戰鬥、逃避或是凍結的外顯反應模式,而無法有意識的辨識,遂衍生為過度管教、嚴重疏忽等兒童虐待樣態。

工作歷程中,常聽見照顧者疼愛孩子的暖心話語,看見為了孩子而努力改變的具體行動,但往往受限於穩定性與重複性,因著照顧者未能真實覺察與理解自己內在的世界,就無法調整慣性與反射性的回應機制,當不安感與威脅感又再度升起,大腦遭非理性的情緒充斥與亂竄,於是好不容易穩住的親職能力,隨即就容易崩盤,更苦了身邊的孩子,而要突破如此的迴圈,著實需要一段有意識化的自我內在修復歷程!

從創傷知情的角度而言,營造友善的社會環境實為重要,但整體的制度與社會觀感,要能鬆動逆轉卻是個浩大工程,所以身為最前線的兒少保社工,是一群最直接有機會影響照顧者的專業工作者,得克服自己的內在價值與主觀意識,學習帶著好奇的心,以理解「人」的角度,來解讀照顧者外顯行為背後的內在世界,而不單就以一個虐待的歷程與事件來作判定,否則那就猶如處理外在傷口般的標準化流程,僅能治標卻無法處理根本的核心議題。因為創傷是很個別化形成的歷程與反應,相對的也需要回到個人化的生命脈絡來重新理解與詮釋,才能有機會拆解背後所糾結的難處,進而協助照顧者自我理解與覺察,打破習慣性的反應機制與模式,並好好承接與梳理照顧者的情緒,再觸及初始為人父母的喜悅與初衷,促進正向能量的流動,方能再好好拾起所需承擔的親職責任,於是誘發照顧者改變的動機,就成為兒少保服務助人工作者最關鍵的破解之鑰,而創傷知情的心態與思維即是內在復原歷程的起始點。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