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社工」專刊
2021.04 第40卷第11期 執行編輯:徐仲豪劉姵均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終止暴力─淺談施暴者社會心理成因與專業協助
【回本期目錄】
精神醫學部   李依蓁 社工師 (110年4月)

小陳(化名)出生在1960年代務農的家庭中,父母育有六名子女,小陳排行第三,從小就是一個內向害羞的孩子。父母對孩子期待很高,希冀孩子們受教脫離繁忙的農務生活,故多以打罵方式嚴格要求成績表現,小陳循規蹈矩在體制中順利大學畢業,之後在外縣市工廠擔任主管,經由長輩媒妁之言下與妻子結婚育有一對兒女,小陳主外負責家中經濟,妻子則料理家務專心照顧孩子們。豈料工廠營運不佳,在小陳45歲時遭逢失業,中年求職不順,小陳無處宣洩因此買酒麻痺自己,受不了妻子經常的叨念,開始對妻子、兒女有施暴的行為。

上述的「小陳」案例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的施暴者樣貌。他們從小的家庭教育是制式化的人生─乖乖上學、守秩序、考好成績、找好工作、結婚生子;其人格特質多是壓抑、不擅長表達自己內在真實的感受,也習慣阻斷或隱藏自己的情緒狀態;在工作中很認真,也許在同事、主管的眼中是賣力的好夥伴,但缺乏高品質的友伴支持;在婚姻關係裡,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接觸感受低,不了解伴侶的情感需求,因此伴侶心中會有許多委屈;在親子互動中,複製上一代的管教,以打罵方式要求子女的成績表現;生活中遇到重大挫敗時,不知如何抒發自己的鬱悶、也不擅長向他人求助,很容易轉而使用酒精或其他物質來麻痺自己。然而酒精或其他物質會讓大腦降低自控的能力,因此當與親近家人有衝突時,施暴狀況就容易發生。

要如何協助有類似「小陳」處境的病友或家屬?如「小陳」尚未成年,專業人員會邀請主要照顧者讓「小陳」表達自己脆弱的感受、教導照顧者如何回應「小陳」的需求,讓「小陳」感受到被支持理解。這樣的情感教育技能也能培養「小陳」對他人的同理心、幫助「小陳」與其他友伴建立高品質的互動關係,建立正向的支持網絡。如此「小陳」在成長中遇到挫折時,有多管道方式(如:照顧者、朋友)求助,降低酒精或其它物質濫用的可能,也才能避免施暴的發生。

當「小陳」已經成年,可尋求專業的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求助(可到各縣市臨床心理師公會、諮商心理師公會查詢合格的心理師及其專長),進行長期個別、婚姻、親子或團體心理治療(或諮商輔導)。由於「小陳」從幼年成長時,沒有學習表達自己內在真實的情緒,在面對親近家人情緒的反應,也很容易就跟著一起生氣暴走,或者採取逃避的模式應對。長期壓力下的互動就容易造成衝突以致施暴,個別的心理治療(或諮商輔導)可幫助「小陳」情緒自我覺察、培養適切的問題解決能力。婚姻治療則是幫助伴侶讀懂對方冰山下的情緒,如:叨念的背後可能是關心,進而共同討論適合彼此的溝通技巧。

當「小陳」已經陷入情緒憂鬱、憤怒、睡眠等問題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可尋求精神專科醫師的幫助,透過藥物治療可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困擾,醫師也會視需要照會社工師─如:連結社會福利資源、轉介勞工局媒合就業、評估家庭關係互動與治療、評估家內經濟狀況轉介慈善資源、提供針對藥酒癮治療長期安置機構資訊…等。

施虐者並不一定是社會大眾認為的大奸大惡之人,很多行為背後其實存在長期的社會心理成因與脈絡。我們在幫助受虐者的同時,也別忘了對施虐者的介入─只要他們能夠承認暴力是錯誤的,有意願改變且對自我的行為負責,透過親友的支持與醫療團隊專業治療下,施虐者是有機會改變的,重建幸福也是有可能的。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