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社工」專刊
2021.04 第40卷第11期 執行編輯:徐仲豪劉姵均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 
兒童成長的潛藏危機─談兒童照護
【回本期目錄】
小兒加護室   劉怡慶 主任 (110年4月)

「繼續壓、不要停,急救藥物每三分鐘打一次…」,聽著急救區不斷傳出醫師指令及儀器警報聲,宥宥(化名)的父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斷踱步。

宥宥是個三個月大男嬰,凌晨三點多醒來後便持續哭鬧、難以安撫,後來母親讓孩子趴著,哭鬧的狀況才逐漸緩和、緩緩入睡。五點多時,父親起身上廁所,發現孩子一動也不動,沒有任何反應,趕緊叫救護車,救護人員到場後馬上執行CPR持續到院。於急診室持續急救30分鐘。這時,急救區的門打開了,醫師臉色凝重地走出來,向宥宥的父母宣布急救無效的噩耗,他們瞬間情緒崩潰。一個原本健康可愛的寶寶,生命就此殞落。

這個案例是典型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個案,這樣的場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兒科急診上演。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108年有24個一歲以下的嬰兒死於嬰兒猝死症候群,在12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排名第五,排名較過去上升,然而,這樣的悲劇是有機會被阻止的。在去年更新的兒童衛教手冊(國健署發行)及去年四月台灣兒科醫學會發布的聲明稿都有提供預防措施,整理如下:

◎一歲以下睡眠應仰睡,不可側睡或趴睡,也勿趴睡於照顧者身上

◎與父母同室不同床

◎奶嘴不懸掛於嬰兒頸部或衣物上

◎寶寶的床墊應平滑,不可太軟,避免放置不必要的物品(如抱枕、填充玩具)

◎被子不宜太過厚重或鬆軟,也勿遮住嬰兒口鼻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哺餵母乳及常規接種疫苗也可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率。曾有人提出讓嬰兒在家中裝置生理監測器來預防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的構想,但研究顯示無法降低發生率,反而容易讓照顧者因假警報而造成精神上的負荷。

照顧上的疏忽除了可能導致嬰兒猝死症候群,也會造成其他事故傷害,例如交通意外、燙傷、墜樓、異物誤食等,雖然大部分的事故傷害經過適當處置後,孩子都能恢復健康,然而有部分孩子會留下後遺症,甚至死亡,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108年12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中,事故傷害排第二位,占了10.4%。此外,在處置過程中,孩童身心的不適及父母內心的煎熬也是我們所不忍心面對的,以下幾項預防的措施是我們可以幫孩童留意的:

交通:嬰幼兒乘坐汽車須坐後座,並使用安全座椅,臉朝向汽車後方。開車前先安置兒童上車,行車時按下兒童安全鎖,停車後讓兒童最後下車,不可將兒童獨留車內。禁止兒童在馬路邊嬉戲,也要讓兒童知道危險性。

燙傷:避免餐桌上放置桌巾,防止兒童因拉扯桌巾導致桌上熱湯灑濺。放洗澡水需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兒童入浴前,照顧者需先確認水溫。

跌倒預防:不在地板上放置會滑動的小地毯,浴室或浴盆中設有防滑裝置,使用桌角防撞套包裹傢俱尖銳角或邊緣。

防墜:勿讓兒童獨自留於家中,窗台、欄杆、陽台等高度應高於120公分,勿放置可以攀爬登高的家具、物品於窗台、陽台、欄杆旁。裝置窗戶安全鎖,限制窗戶開口應小於10公分,欄杆的縫隙也應小於10公分。

誤食:八成左右的異物誤食發生於四歲以下兒童,須避免其取得可放入口中之小物品或玩具,藥物也應放於兒童無法取得處,因為兒童可能會模仿大人吃藥而導致藥物誤食。食物應避免堅硬、圓形或圓柱狀的食物,例如堅果、葡萄、葡萄乾、糖果、熱狗等。

讓每個孩子健康平安長大,是每一位父母最大的心願,只要我們多一點細心,孩子的成長就能多一分的安心與放心。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小港   高醫
下午     高醫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