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小易,現年3歲男童。一歲時,因先天性心臟病
(開放性動脈導管)導致呼吸急促,心臟衰竭,為了挽回生命,於是進行心導管關閉器放置手術。手術後,卻仍有呼吸急促,食慾不佳導致發育遲滯的情況,轉診至本院小兒科診治。診治時,發現小易血中氧濃度不足,需終日氧氣治療。後續檢查後,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高壓」。經使用抗肺高壓藥物,配合復健治療及營養指導後,定期回診追蹤,目前情況穩定,血氧濃度恢復正常,體重改善。
病例二。亦華,現年37歲男性。自幼未曾被發現有心臟方面疾病,孩童時期,參與球類運動時,常因呼吸急促、體力不支而導致需要暫停休息。成人後,参與體能測試,跑步中途忽然暈厥,經送本院急救診治,診斷為「第二型心房中膈缺損」,心臟擴大、兩側肺動脈存有血栓塞,及肺動脈高壓。遂接受開心手術。手術後肺高壓的症狀仍持續存在,轉介至肺高壓跨科門診,先後給予兩種生物製劑,配合復健、精神支持療法及營養指導,12年來追蹤治療,病情穩定。
其實,先天性心臟病合併肺高壓的病人,與其他肺高壓患者有類似症狀,例如:呼吸急促(氣喘)、經常咳嗽、咳血、水腫、暈眩等五大主要臨床症狀。不同的先天性心臟病,皆可能造成肺高壓。其中,又以「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最常引發肺高壓,諸如: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或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可造成肺部血流及壓力的增加,形成第一類肺高壓。在初期,肺小動脈內壁組織增厚,如經矯正,可改善其病變,肺高壓趨近正常;如未及時矯正,藥物治療,肺高壓的情況會隨時間進展而惡化,持續增厚的肺小動脈甚至造成完全阻塞,改變血液分流方向,病人呈現發紺現像,進展到不可逆的末期肺高壓,合併心臟衰竭。因此,及早發現先天性心臟病,發現合併肺高壓與否,適時診治是相當重要的。
與先天性心臟病相關的肺高壓,常會影響其他器官系統,造成以下徵候如:呼吸急促(氣喘)、經常性咳嗽、咳血,或是紅血球增多症、缺鐵症、缺葉酸症及維生素B12不足的情況。腦血管及肺內栓塞。血清尿素氮升高。尿酸高血症及痛風。膽石症及膽囊炎等病症。更甚者會產生心內膜炎及腦膿瘍。脊椎側彎及骨關節病變。
談到這種肺高壓診斷與治療,可依照「急性血管擴張試驗」、「血行動力學數據」,經評估其心肺功能,病人自身狀況,判斷是否適合接受完全修補治療。如無法行使,則可採取內科藥物治療。更嚴重情況時,可考慮姑息手術策略,包括;波茨-史密斯分流術
(Potts
Shunt),肺臟移植加上心臟修補手術,心肺臟移植。總之,隨著現代藥物醫學研發進步,倚賴專業照護,其生活品質及存活率均可有長足進步。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高醫 |
|
|
|
下午 |
|
|
|
|
●高醫 |
|
夜診 |
●高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