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高壓」專刊
2021.06 第41卷第1期 執行編輯:戴任恭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嚴重發紺的「持續性新生兒肺動脈高壓」
【回本期目錄】
新生兒科   杜文綾 醫師 /   陳秀玲 主任 (110年6月)

足月的男嬰彥彥一出生就發現呼吸急促併有發紺的情形,於是緊急插管急救,由高醫新生兒外接團隊接回本院新生兒加護病房。入院後接上人工呼吸器,醫師診斷出是新生兒肺動脈高壓,除了使用人工呼吸器還需要用一氧化氮治療。到底什麼是新生兒肺動脈高壓?

什麼是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症(PPHN) ?

在胎兒時期,肺臟的循環量相當少,肺血管有很高的阻力,且肺泡是塌陷的。此時胎兒主要是藉由媽媽子宮內胎盤、臍動脈和臍靜脈做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及代謝廢物的排除。出生之後,肺泡會打開而迅速充氣,肺小動脈的管壁會繼續變薄,肺血管舒張而使肺動脈壓力下降,這時肺臟循環開始,並有氣體交換的功能了,也因此新生兒能脫離媽媽自行呼吸。

若是出生後肺動脈壓力居高不下,就會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症」。患有此症的寶寶會有呼吸急促、發紺等情況,是新生兒急症之一,必須及早診斷與治療,以免因嚴重低血氧造成後續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為什麼寶寶會有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

造成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危險因子如表所示。若寶寶出生前後有表列的狀況,就必須要警覺是否有誘發此病症的機會。

生產前 ●媽媽懷孕使用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胎兒子宮內動脈導管關閉
●剖腹產
●胎兒週數大於41週
●出生體重大於胎齡
●胎盤異常
●嚴重心肺發育異常
生產後 ●缺氧
●胎便吸入症候群
●感染
●呼吸器使用相關肺損傷

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症(PPHN)的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要降低肺血管阻力,並改善寶寶的氧合狀態。一般處置包括維持正常體溫、矯正電解質異常與代謝性酸中毒;必要時須使用升壓劑維持體循環血壓、使用呼吸器確保足夠的氧合作用,若懷疑有肺泡表面張力素不足(如:新生兒呼吸窘迫、胎便吸入症候群),則可考慮給予外源性肺泡表面張力素。此外,臨床上使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療也能使肺動脈血管舒張,下降肺動脈壓力,而改善肺動脈高壓。而也有對上述治療效果不佳而需要使用到葉克膜(體外膜氧合機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的嚴重案例,治療後痊癒的寶寶們,也需要定期追蹤其後續神經學發展及肺部功能。

彥彥的呼吸衰竭,在進入本院後,立刻被診斷出是新生兒肺動脈高壓。在與父母親解釋後,以人工呼吸器方式給予吸入性一氧化氮。 很快地,彥彥的血氧濃度就得到改善,缺氧情形變好,幾天後就能拔除呼吸器,最終平安出院回家,也沒有任何後遺症。

﹝門診時段﹞陳秀玲 醫師

時段
上午   高醫   高醫   高醫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