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的肝炎盛行率高,因此發展為肝腫瘤的機率也高。原發性的肝腫瘤一直位居國內十大死因的前幾名,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為優先考量。然而,能取得適合移植的肝臟數量有限;而原發性肝癌病人,大多會伴有程度不等的肝硬化,限制了手術切除的可行性;在這些情況下局部肝腫瘤治療是相當好的方式,預後程度也相當好。
目前最常見的局部治療包括經皮穿刺腫瘤內酒精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tratumor injection,
PEIT)、無線射頻燒灼(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及微波消融 (microwave ablation,
MWA)。
經皮穿刺腫瘤內酒精注射(PEIT)
經皮酒精注射是最常使用且方便的肝腫瘤局部治療,以長針將95%以上的純酒精直接穿刺注射到肝腫瘤內部。利用純酒精將癌細胞內的蛋白質凝固變質,造成肝癌細胞缺氧壞死。以適應症來說,肝癌小於2公分以下,即可考慮做酒精注射治療。酒精注射一次的治療通常無法達到腫瘤完全壞死的效果,多半需要重複注射多次。
無線射頻燒灼術(RFA)
電燒治療是在超音波定位導引下,將電燒針從皮膚直接穿刺到腫瘤部位,利用高頻電流導入腫瘤組織,使分子震動摩擦產生熱能,局部加熱造成癌細胞蛋白質凝固變質,達到破壞腫瘤細胞的目的。這種方式的治療,長期存活率與手術切除的預後差不多。燒灼的範圍比酒精注射相對較大及穩定,所以可使用在3至5公分的腫瘤上,治療時間較長,每次約20至60分鐘不等,健保給付需事先申請否則需自費。由於電燒造成的傷口不大,很快即可恢復,若順利2至3天後即可出院。
如果患者有以下情況,則不適合此治療方式:
1.肝功能差,有明顯黃疸、腹水或肝衰竭。
2.肝腫瘤有肝外轉移現象。
3.肝腫瘤靠近大血管或膽管。
4.肝腫瘤貼著其他器官,如膽囊、大血管、腸道、腎臟等。
5.患者有出血傾向。
6.患者有呼吸、心臟等嚴重疾病。
一般來說,電燒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約在5%以下,常見如傷口疼痛,腹部疼痛等,風險包括電燒所產生的熱能可能傷及其他器官,例如腸胃道、膽囊等,其中又以大腸最為敏感,這種情況一般可以打入人工腹水加以阻隔,避免對周圍器官的傷害。
腫瘤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
微波消融一樣運用探針插入腫瘤區域來進行治療,將微波能量導入腫瘤來熱殺癌細胞,治療範圍大過射頻燒灼,同時由於治療溫度較高,所以射頻燒灼對血管周邊可能無法達到有效治療溫度之治療限制,對微波消融影響不大,因此對此區域仍可治療較完全。
結論
在超音波引導下,利用高溫、藥物等直接注入腫瘤使其壞死。這些方法安全、有效,延長存活時間,增加痊癒機會。不論是那一種的局部治療,在腫瘤越小的情況下治療的效果較佳,病人的預後也越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加上定期的追蹤,才是最重要。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高醫 |
●高醫 |
|
|
下午 |
|
|
●高醫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