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目前治療的方式,包括手術切除、肝動脈栓塞術、經皮酒精注射術、局部消融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免疫療法以及肝臟移植等。
經導管肝動脈栓塞治療為一種主要由影像醫學科醫師執行的微創手術,穿刺股動脈後置入特製導管,並上行深入至肝動脈,以藥物栓塞肝動脈,阻斷肝動脈的血液供應腫瘤。傷口位在鼠蹊部,只有約針孔大小。對於無法接受開刀手術或局部消融治療,且無明確禁忌症的病人,經導管肝動脈栓塞治療為目前的肝癌治療首選。
正常的肝臟,約百分之七十的血液由肝門靜脈供應,
百分之三十的血液由肝動脈供應;而肝癌大部分的血液由肝動脈供應。傳統上,經導管肝動脈栓塞治療的目標是將化療藥物(泛艾黴素
Epirubicin等)注入供應肝腫瘤的肝動脈分支後,再利用各式栓塞劑將動脈阻塞,切斷腫瘤的血液和養分供應,藉此讓腫瘤缺血壞死;至於正常的肝臟,因為還有門靜脈可供應血流,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經導管肝動脈栓塞術可同時治療一到數顆腫瘤;當腫瘤太大、或腫瘤數目多且散佈在不同肝葉上時,也可分次進行。若治療不完全,也可以重複進行治療。依據臨床及病人的需求,動脈栓塞治療也可以考慮和其他肝癌治療方法相互配合,作為整個治療計畫的一部分。
雖然經導管肝動脈栓塞為一相對安全的治療方式,但肝功能太差、嚴重黃疸或腹水的肝硬化病人,或是腫瘤已侵犯肝臟門靜脈主幹的患者,一般不適宜接受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另外進行此手術必須使用含碘對比劑,此藥劑對腎功能有潛在的風險。所以對比劑過敏,或是腎功能不佳的病人,需經過醫療團隊謹慎評估後再決定是否進行此項手術。
而在肝動脈栓塞治療之後,常見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上腹疼痛。肝功能及黃疸指數上升,也是常見的表現。這些症狀及抽血數據的變化,大約在一星期左右會逐漸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