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疾病」專刊
2021.07 第41卷第2期 執行編輯:林子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變
【回本期目錄】
小港醫院 肝膽胰內科 主治醫師   林宜竑 (110年7月)

肝臟疾病是台灣重要的疾病,也是傳統被認為的國病,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因此當症狀產生,往往已相當嚴重,影響到附近的器官甚至是全身。在台灣,引起肝臟疾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以病毒性肝炎為主,其次為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藥物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及代謝性疾病,而慢性肝炎會進展至肝硬化、肝癌,這些併發症會導致後續的惡化及死亡。

酒精性肝病變是因長期飲酒過量引起的肝臟疾病,因乙醇在肝內進行氧化,代謝生成乙醛和乙酸,對肝臟有直接毒害作用,導致高三酸甘油脂血症、肝臟脂肪堆積、肝臟發炎,進而肝纖維化,引發肝硬化、肝癌。肝損害的嚴重程度與酗酒的時間長短和劑量有直接相關,據研究每日飲酒量男性大於80公克,女性大於40公克酒精*一段時間即達酗酒,台灣多數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因此男性大於40公克,女性大於20公克酒精,便對肝臟有嚴重的傷害。

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原是歐美國家較多的疾病,盛行率可高達70-90%,當肝細胞內脂肪堆積未能有效排除,整體肝細胞內脂肪含量超過肝臟的5%,即定義成脂肪肝,若合併造成肝臟發炎,則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因多與代謝異常相關,亦有新的研究區分為「代謝性相關肝臟疾病」。常見致病原因與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相關,此受到飲食、環境、遺傳各方面因素之影響,台灣隨著飲食西化、代謝症候群增加,流行病學也快速增加,脂肪肝的盛行率估計約可達30%。要了解肝臟是否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甚至是脂肪肝炎,導致肝纖維化,標準診斷方式是直接肝組織切片檢查,評估肝細胞內脂肪化與整體肝臟發炎程度,但因肝組織切片檢查較難反覆實施以追蹤病情變化,目前可以抽血檢測及超音波纖維化儀器檢測輔助了解肝臟脂肪和纖維化的狀態。

有脂肪肝不代表肝臟就有發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造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也比病毒性肝炎低許多,但如果引起長期持續的發炎,仍會造成肝纖維化,進而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因這樣的病人常合併許多代謝疾病,主要死因除肝臟疾病外,更多病人是因心血管或其他代謝疾病造成,因此這類病人須積極同時治療合併之代謝疾病。

而酒精性肝臟疾病最重要根本的治療方法便是戒酒,以藥物及心理支持幫助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臟疾病雖無有效的藥物,但透過飲食控制、運動和體重減輕被認為有改善的效果,目前也有許多新藥研發中。所以平時應定期檢查,若發現有脂肪肝及肝功能異常,應至肝膽科進一步檢查,視狀況考慮肝切片檢查,並做好生活型態的改變和控制。

*酒精克數計算公式:

酒的c.c.數 × 酒精百分比 × 0.785(酒精密度)
        例如:喝 1 罐 350 c.c.的啤酒,酒精含量 4.5%
                    350×0.045×0.785=12.4 克酒精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小港  
下午 旗津   小港      
夜診 小港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