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是足部潰瘍的高危險群,因為長期血糖等代謝相關危險因子控制不佳,容易造成神經病變與血管異常,進而演變成足部變形與潰瘍。根據統計有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會併發足部潰瘍。其中神經病變會引起足部自主神經症狀,像是足部汗腺與油脂腺分泌減少,進而破壞皮膚先天保濕能力,皮膚變得乾燥便容易破損受傷與感染。此外,高血糖會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狀態,血管變得脆弱而容易產生傷口,在下肢動脈血流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傷口不易癒合,加上周邊神經病變的問題,臨床上病人無法正常地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久而久之形成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足部潰瘍問題。
臨床上可運用熱像儀探測足底溫度,如圖一所示,進一步評估雙足溫度差異,了解血液循環是否有明顯落差,從相關研究發現血糖控制越差,平均足底溫度越低,這與胰島素抗性提升、基礎代謝率和血流灌注下降有關。

圖一 運用熱像儀探測足部溫度
其中在傷口尚未發生的發炎前期也可以提早預測,以目前研究顯示,最佳皮膚溫度是保持在25-30℃,從熱像儀的結果分析可以預先找出開始進入發炎階段的部位,若足部溫度超過30℃且和足底均溫相差3.5℃以上,雖然尚未有傷口出現但應處於發炎前驅期,是需要加強注意及保護的位置,藉由敏感性相當高的熱像儀檢測,可參考圖二示意圖,可以快速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循環狀態,即早預防傷口的發生。

圖二 左右足呈現溫度差異
針對糖尿病足的下肢潰瘍,在實證醫學的研究下,低能量雷射的治療方式是具有正面的成效,而中醫治療除了科學中藥調理體質和傳統針灸治療外,低能量雷射針灸正是高醫中醫部的特色之一,可參考圖三,在望、聞、問、切的基礎下,建立每一位患者的寒、熱、虛、實及中醫證型,加上應用低能量雷射的耳心反射,可藉由不同的雷射頻率觀察患者的脈象共振變化,找出適合每一位患者的治療頻率給予治療,達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提供所謂個人化醫療,改善糖尿病足的下肢潰瘍。

圖三 雷射針灸治療下肢潰瘍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高醫 |
|
|
|
下午 |
●高醫 |
|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