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高壓」專刊
2021.09 第41卷第4期 執行編輯:林宏隆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中西合作,抗癌多一套─癌症中西照護經驗分享
【回本期目錄】
中醫部 主治醫師   陳忠淵 (110年9月)

隨著癌症死亡率逐年趨緩,癌後治療期與追蹤期的生活品質也開始受到注目。經歷過的都知道,各種抗癌治療背後的副作用如何影響生活,因此也凸顯出中醫在抗癌團隊中的必要性。但過去總是遇到很多病友因缺乏相關資訊,過程中只能靠自己孤軍面對眾多苦痛,幸好近年隨著病人間的口耳相傳與西醫師支持下,中醫部每月都有千餘癌症人次至門診求診,亦有約百餘人次在化療或安寧住院期間用會診的方式讓中醫加入照護團隊。經本文分享,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病友或醫界同仁發現中醫加入的好處。

中醫介入‧改善癌後生活品質

手術幾乎是大多數癌友必經過程,而術後患處與周邊腫脹麻木甚或緊繃疼痛卻可能變成多年困擾,這是術後沾黏或縫合疤痕使周邊筋膜原有彈性與調節能力喪失而造成。臨床應用傳統針灸或是搭配雷射針灸梳理周邊經絡穴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處多年的腫脹痠麻。也會衛教患者發炎期過後多「滑移」疤痕周邊皮膚以預防筋膜的紊亂。

「是藥三分毒」,何況是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強力化學藥劑。不同化療藥物在全身造成的副作用也是五花八門,但化療後常見的腸胃症狀卻是多數癌症患者皆需經歷的夢饜。臨床常在辨證論治基礎下選擇健胃止吐穴位如內關穴、公孫穴,加上以半夏、蒼术等藥材為主的平胃止嘔方劑。過程中也會建議患者觀察自己噁心時機,若是食後或喝水後噁心加重者,會建議食物中多增加生薑絲以暖胃止吐,反之若空腹噁心較明顯,食後卻稍緩者,則建議可選擇酸梅或烏梅以平肝止嘔。此外,若過了化療後7日急性嘔吐期後仍胃口未恢復者,四神湯或酌加陳皮等健脾藥材加入湯品中烹煮皆有助於開胃。而若有化療後白血球不足免疫力低下的情形,常會重用黃耆等補氣藥物以增進免疫力,再搭配艾草溫灸足三里穴,可減少患者因白血球不足暫停化療情況。

放射線治療在中醫角度就是熱毒,中後期的黏膜破損、皮膚灼傷纖維化都是很棘手的問題,若是與化療同時進行又會增加潰瘍癒合的難度,故在放療介入時,預防更重於治療。放療期間會要求患者在熱證出現之前就多服用祛暑解熱食材如綠豆水、椰子汁等等,中藥材也會加重蒲公英、丹參等清熱涼血的藥材預防黏膜受傷。若影響口水分泌的患者除了麥冬、沙參滋陰潤燥中藥外,也會搭配穴位地倉、夾車、廉泉穴刺激唾液腺修復。

中西合作‧提升癌症存活率

在現代研究中,有不少中藥材被証實具有抑制癌細胞增生功效,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蒲公英等等,所以在西醫治療結束後的追蹤期重點,就是搭配這些藥物降低癌症後續復發的風險。近年發表的多篇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癌症患者經化療後若配合中藥治療後,與單純西醫治療相比,皆可顯著降低十年內的死亡率風險。

但仍要強調,上述抗癌中藥雖細胞實驗可見其抑癌作用,但卻非中醫抗癌唯一腳色,且抗癌祛邪能力還是以西醫治療為長,若中醫開藥或是民眾保健也只是把抗癌青草藥等當作口服化療藥使用,而未隨著體質陰陽動態調整,最終只會適得其反。依多年經驗總結,利用中醫扶正的優勢,以充足的正氣抑癌搭配西醫滅癌才是正道。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高醫     高醫  
下午 高醫     高醫    
夜診     高醫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