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屬中醫學的外治療法之一,是一種安全可靠且簡便易行的手法,既無服藥之不便,更無針刺之擔心,男女老少皆宜,深受民眾喜愛。所謂的穴位按摩是以中醫學的經絡臟腑理論為基礎,根據不同症狀,在特定的經絡或腧穴上,以手指或手掌進行點、按、揉、切等手法刺激,以達到疏通氣血,治療疾病或保健身體的方法。穴位按摩的效果取決於手指、壓力、溫度和專心度。
穴位按摩注意事項:
1.穴位按摩不宜在吃飯前後30至60分鐘內進行。
2.按摩時請將手錶、手鍊、戒指等取下,洗淨雙手,修剪指甲避免傷害皮膚。
3.按摩時肌肉要放鬆,不要有緊張感。
4.按摩後喝杯溫開水,效果更好。
穴位按摩常見的治療適應症及穴位:
門診病人因中風造成肢體無力、活動不佳,腸蠕動慢而引起便秘、腹脹及解大便無力,常使用的穴位有風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及三陰交穴,可以改善肢體癱瘓情形。失眠常用穴位是神門穴與內關穴。便秘可以按揉足三里穴及三陰交穴。而委中穴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緩解背腰痛。若兒童發展遲緩,可以擦法按摩背後脊椎兩側膀胱經,可以在護理指導後由家屬返家協助執行穴位按壓,幫助兒童改善氣血循環。
一般按摩手指的寬度是以自己的身體為標準:四橫指=3寸,二橫指=1.5寸,大拇指指甲後寬=1寸,中指中段=1寸,找出穴位。
引自《經絡與穴道》

風池穴:圖1
有頭痛、頭暈、肩膀酸痛,雙手掌扶著後枕,雙手以大拇指,按壓耳後風池穴,採點按(按5秒放鬆1秒,持續5分鐘)。

合谷穴:圖2
顏面問題用合谷穴處理,是保健穴,虎口互敲或採點按。

內關穴:圖3
有心、胸、胃痛等,在腕橫紋上2寸處兩筋之間,手法用右大拇指內關穴往腕橫紋推對暈車、暈船有效。

足三里穴:圖4
胃痛腹脹、嘔吐腹瀉、便秘、下肢痛、水腫等,是保健穴增強免疫力,在小腿外側膝下3寸,採用點按方式。

委中穴:圖5
背腰痛委中求,膝膕橫紋中點,在委中穴處點按5次再用手掌貼住委中穴往踝關節滑動。

三陰交穴 :圖6
經痛 、泌尿系統問題,採用點按方式。
推拿膀胱經:
每日洗澡後找出背部脊柱旁開 1.5 吋及 3 吋兩側膀胱經,以輕拍、掌揉、搓法手法(交替使用)由上往下推拿。
穴位按壓為傳統中醫防治的方法。因此可以教導居家自我簡易按摩,協助認識簡單常用之日常保健穴位,透過按摩以促進血循,減緩疼痛,健體強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