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專刊
2021.10 第41卷第5期 執行編輯:莊捷翰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淺談乳癌基因分析—我真的需要化療嗎?
【回本期目錄】
乳房外科   李忠良 主治醫師 (110年10月)

乳癌長年佔據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乳癌的治療從一開始的開刀,到後續預防復發和轉移的治療的進步,讓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療和預後。在制定全身治療計畫前,要了解每一位病人的乳癌都有各自的特性。早期醫師利用TNM分期、免疫組織化學反應(檢測ER、PR、HER2與Ki67四項蛋白指標)等指標來判斷病人是否需要化療、標靶治療及抗賀爾蒙治療。隨著科技的進步,在利用基因檢測下,可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型和三陰型等四種主要分子亞型,分析各自狀況後給予每位乳癌病人量身訂製的治療方針。

在乳癌治療中,往往又以化學治療最讓人感到恐懼和壓力。在治療方向上,盡量讓病人減少化療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臨床上發現管腔型乳癌,因為生長速度緩慢,對化療效果有限,此外加上抗賀爾蒙藥物的使用,也能減少這類型乳癌的復發和轉移。所以能免於化療的病人大多是管腔型乳癌,並且是屬於低復發風險的族群。

那要如何判斷復發風險高低呢? 傳統上利用腫瘤大小、淋巴轉移程度、癌細胞型態與分化度、免疫組織化學、年齡反應等數據,來判斷復發風險。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現今高醫可以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分析癌細胞基因表現,進而評估其復發風險和化療有效程度。目前市面上有安可待(Oncotype Dx)、欣扶妳(MammaPrint)、EndoPredict、安欣娜(Prosigna)還有芮可盈(RecurIndex)等工具。這些工具以安可待(Oncotype Dx)是研發最早,臨床數據和證據最多的檢測工具,能在無淋巴結和1至3顆淋巴結轉移陽性的病人中,提供病人對於是否需化療的預測指標及化療之後的預後評估。EndoPredict這個檢測項目,在2018年國際知名期刊(JAMA)比較6種乳癌風險評估指標的文章中,是最能預測10年之後乳癌復發風險的工具。所以在面對術後治療的情況,管腔型乳癌的病人可以有額外的檢測工具,來免於化療情況。

但是必須了解這些檢測工具並非能保證是否復發,因為乳癌療效取決於許多複雜因子,比如藥物順從度等等。另外,不建議病人同時施作多種基因檢測風險預測工具,目前早已證實不同平台間的選擇基因不同導致預後結果不一,多組檢測並不會帶來更多資訊,反而造成困擾,令人無所適從。

任何檢測的執行和後續的治療決策,都應該透過乳房外科專科醫師的建議,根據每位病患的情形考量和處置,設計出個人化的治療計劃。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高醫   高醫   高醫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