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專刊
2021.10 第41卷第5期 執行編輯:莊捷翰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台灣地區男性乳癌現況與未來
【回本期目錄】
高醫乳癌診療團隊召集人暨乳房外科  主任   施昇良 主治醫師 (110年10月)

在乳房惡性腫瘤(乳癌)議題中,吾等皆可熟知乳癌盛行於女性,女性乳癌是我國國人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四位,自昔至今卻未關注到佔少數的男性乳癌族群;乳癌在男性的癌症中與肝癌與肺癌相較,本屬罕見;一般民眾也罕少聽聞男人發生乳房腫塊,更遑論男性真的罹患乳癌。因此,男性成人一旦得乳癌後,本人不僅會忽略及未察覺初期所形成的無痛腫塊,或乳頭出血等症狀,也容易受親友或社會民眾投以異樣眼光,難不遭人嘲訕及竊語非議。男性成人被確定診斷乳癌後,除了面對身體外觀變化,接著心理方面所產生的自卑無助,以及擔心治療後可能失去的男性氣概,誠如女人接受乳癌手術、放射與藥物等治療影響,之後所產生失去女性魅力與性感。過去男性乳癌似乎被專業醫療照護所輕忽,甚而整個診療前後的過程被視為如同女性乳癌診治的附從情境;而社會大眾也長期沒有關注此少數特殊性別族群所需要的資訊,及投入適當之相關資源支持他們。

台灣地區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所有癌症發生率類別的首位,女性乳癌長年一枝獨秀。根據癌症登記年報資料(衛生福利部,2018)顯示平均每十萬名女性年齡標準化發生率達每10萬人口72.99,最近每年新診斷出來的乳癌已超過1萬5000例個案(含原位癌)。然而乳癌並不是女性所專有的疾病,統計資料揭示男性乳癌的新個案數有60-70位,比例為當年全部乳癌人數13,979位中的千分之3.38,,當然也在男性癌症發生排名的十名遙遙之外。若進一步分析2007年至2016年之間資料顯示男性乳癌共計新診斷430人,平均中位數年齡為68歲;女性乳癌則為55歲,故男性乳癌較女性年長約十歲。在美國地區,被診斷患有乳癌的男性年齡也偏高,癌症統計資料顯示中位數年齡為68歲。

Ly(2013)曾發表過世界各國男性乳癌的流行病學有關的發生率統計研究,前六名的國家排名依序為以色列、菲律賓、冰島、義大利、法國與美國。

相較於歐美男性乳癌,台灣男性乳癌的發生率顯示雖較歐美國家低,但是近五年台灣維持每年近60位新男性乳癌患者,甚至在2019年接近70位的實證。根據美國發表的癌症統計,美國2017年新診斷乳癌共255,180人,其中男性高達2,470人,比例占百分之一,然而台灣乳癌族群中男性比率只約占千分之四。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7)的統計經驗也顯示亞洲國家男性乳癌的發生率的確較其他歐美會員國家低。然而依據全世界女性乳癌發生率皆逐年上升的趨勢,台灣男性乳癌罹患人數勢必逐年增長。在中國大陸地區,男性也有相似的乳癌的發生率。研究聚焦在台灣或中國等的華人社會,對男性乳癌的研究大多偏重於生理醫療部分,很少關注心理層面的影響,無任何相關深入的社會文化層面探討;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南亞國家的華人社會的資料完全闕如。

個人對男性乳癌患者的訪談的初步研究發現:

1.腫瘤生成後,患者洗澡或打赤膊時,不太會注意胸部外觀變化或因不痛的腫塊而自認不是疾病。直到腫瘤惡化導致乳頭潰瘍流血才會就醫。

2.基層醫師經驗不足或未掀開衣服視診,就醫者也常被誤診非腫瘤而是男性女乳。

3.個案就醫時的醫療場域,存在性別刻板之觀點偏見:乳癌是婦女才有,再診療的過程會被護理與醫事人員懷疑診斷是否有誤,而反覆詢問身分和診斷名稱,造成患者心中的不適、困擾與壓力的就醫不友善障礙。

4.個案職業多與高溫或戶外工作有關,除了家庭成員的支持以外,社區缺乏相關復健方面的援助與關懷資源,也存在社區他人異樣眼光的歧視與譏諷。

敝人近幾年開始觀察關注此議題並倡議結合民間病友關懷團體,開始重視男性乳癌的醫學與人文關懷,希望大家一起照護台灣近千名的乳癌男性族群。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癌症中心 大同   癌症中心    
下午 高醫       癌症中心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