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之首、死亡率為女性癌症第四名(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20)。放射線治療為乳癌眾多治療之一,最常見副作用為放射線治療皮膚炎,當放射線治療開始後皮膚就會產生變化,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疼痛、出血、皮膚受損、傷口癒合不佳甚至影響睡眠品質,且讓乳癌患者不知所措,因此該如何於治療期間,讓乳癌患者充分了解皮膚照護相關內容顯得極為重要。
放射線治療期間應維持清潔及皮膚完整性,以中性、無香味肥皂溫水洗滌皮膚;不建議使用防曬乳液、保養品、嬰兒痱子粉、含酒精、香料或果酸刺激性產品塗抹,選擇寬鬆透氣易排汗的棉質衣物,外出時應需做物理防曬措施(帽子、傘、外套)以避免過度日曬。另外,臨床照護重點為每日評估傷口等級及滲液程度,再選擇合適敷料,傷口需維持濕潤癒合環境以促進癒合,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將鬆散及腐壞組織移除,輕度滲液之傷口建議使用不沾黏敷料(如
Mepitel、不沾黏紗布、舒膚貼);中重度滲液之傷口則建議使用親水性敷料(hydrocolloid
dressings),如:DuoDerm dressing 或 Mepilex Lite
Dressing,再覆蓋不沾黏敷料以吸收大量滲液,避免使用膠帶黏貼傷口。
放射線治療皮膚炎為接受體外放射線照射而造成皮膚型態與結構功能的改變,是接受放射線治療病人不可避免的問題,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皮膚呈現淡發紅、紅疹、汗腺減少或輕微乾性脫屑。
第二等級:皮膚顏色中度發紅、輕微的濕性脫屑、皮膚腫脹。
第三等級:皮膚為濕性脫屑、一片壓陷性水腫且色素沉著。
第四等級:皮膚為潰瘍、出血狀況嚴重、甚至壞死。
因此需依皮膚受損程度,給予個別性之皮膚相關照護內容,以維持生活品質使其能完成癌症療程。在不同等級放射線治療皮膚炎之處置與照護內容均不同,各別照護重點如下
第一等級:維持皮膚清潔、完整性和促進舒適。
第二至三等級:預防傷口感染及惡化,促進傷口癒合。
第四等級:需立即醫療處置介入。
放射線治療期間會讓皮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造成傷口疼痛及不知如何皮膚照護,經由提供正確放射線治療皮膚炎相關照護內容,促進病患能自我照顧,避免因此副作用,導致放射線治療中斷,進而達到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