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專刊
2021.10 第41卷第5期 執行編輯:莊捷翰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乳癌癌因性疲憊之照護
【回本期目錄】
護理部   李筠涵 副護理長 (110年10月)

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好發於45至69歲之間,隨著篩檢的推廣及醫療的進步,患者藉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優勢,5年存活率可達85%,而0到2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甚至可高達89~95%以上。隨著癌症的進展與治療的過程,患者可能出現疼痛、貧血、嘔吐、食慾不振、營養不良、情緒低落或不易入睡之症狀,這些症狀讓患者產生疲憊感,而這種因為癌症及其治療所引發的疲憊,則稱為「癌因性疲憊」。

乳癌患者癌因性疲憊的盛行率高達98%,常見的生理症狀有明顯疲累、缺少活力、活動不多但卻需要增加休息時間、常感到身體虛弱、很難集中注意力及記憶力變差;心理症狀如平常習慣做的事,突然覺得無趣而不想做,或是需要掙扎過後再勉強去做;睡覺起來還是覺得累,因為累而覺得傷心煩躁或是事情做一半就不做了。以上描述的疲憊感與一般疲憊不同,是無法經由休息或充足睡眠就能改善的。

因此,針對癌因性疲憊,患者可參考以下方式進行日常生活的調整,以改善症狀並恢復活力。

1.持續中等強度運動:運動已被證實是癌因性疲憊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患者可依個人年齡及體能狀況調整運動強度,由短時間及低強度,逐漸增加時間及強度。首先設定合理的運動目標及運動日誌,藉由登錄日誌做自我監測。可以選擇的運動類型包含瑜珈、走路、游泳、伸展運動、柔軟運動、騎腳踏車等,每次20-30分鐘,每週3-5次,持續至少兩週。

2.能量保存法:鼓勵患者可依當日精神狀態,彈性調整活動優先順序,例如:將活動順序編為1.2.3…,分階段性逐步完成,疲憊的時候休息一下再做或請他人幫忙,或運用工具以減少體力消耗(如掃地機器人)。可以午睡片刻但不宜過久,約20-30分鐘,以避免影響夜間睡眠品質。

3.尋求心理支持及壓力舒緩方式:可參與病友團體活動、舒壓課程或心理諮商,藉由教育、諮商與經驗分享,來調適壓力並獲得心理支持,也可合併深呼吸及肌肉放鬆技巧,來改善疲憊。

4.建立固定睡眠時間:安排每晚固定時間就寢,早上固定時間起床,避免非睡眠時間在床上逗留,睡前可佈置幫助睡眠的環境,如昏暗的燈光、適宜的溫度。

5.均衡飲食:建議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幫助身體的修復;水份一天至少2公升,避免攝取咖啡因,若有腹瀉或嘔吐症狀,則需更多的水分攝取;可在營養師或醫師建議下使用維生素補充劑,維持身體代謝機能。

癌因性疲憊的導因複雜,高發生率造成患者負向情緒、影響生活品質,希望患者能透過以上非藥物的介入措施,吃好、睡好、走出戶外接觸人群,不僅可緩解疲憊症狀,還能提高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