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防疫」專刊
2021.12 第41卷第7期 執行編輯:黃崇豪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洗手齊抗疫 攜手護健康
【回本期目錄】
感染管制中心   楊佩雯 感管護理師 (110年12月)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19年12月由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揭開序幕迄今,已蔓延至世界各國,全球幾乎皆出現大大小小的災情,無一倖免,面對這個新興傳染病,世界各國無一不傾全力進行防疫、圍堵,及研發新的治療對策,不論是藥物或疫苗,其療效仍需持續驗證中,然而接連而至的各式假期,對防疫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在疫情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身分地位、年齡有所區別,所以不僅是醫護人員在照護病人時需要防護,每個人都應該落實遵循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維持社交距離及實聯制等防疫措施,若出現發燒或疑似新冠肺炎感染症狀,都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訴醫護人員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等,依醫師評估進行COVID-19通報、採檢及處置。

對感染管制而言,洗手一直是最經濟實惠的保護措施,操作簡單,執行容易,成本不高,便利性高,而且成效良好,簡單的說就是具高CP值;洗手可以減少病菌傳播,避免感染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紀由匈牙利一位婦產科醫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醫師提出,他在當時工作的維也納醫院發現許多產婦生產時因為得到產褥熱而死亡,應驗了台語俗語「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古時候不論是在哪一個國家,生產除了是喜悅的時刻外,也是對生命的挑戰,他同時觀察到,當時匈牙利產婦生產有分成醫師接生及助產士(產婆)接生兩種,令人意外的是得到產褥熱死亡的產婦,大多由醫師接生,由於產婦生產後得到產褥熱致死的機率很高,所以醫師們除了協助接生外,更致力於屍體解剖,以研究可能原因,期待找到改善對策,但也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將病菌透過醫師傳給下一個產婦,於是塞麥爾維斯醫師建議接生時要先用漂白水清洗雙手及相關器械,這個小小的舉動,使得產婦因生產得到產褥熱致死的機率大幅降低,挽救了無數母親及新生兒的性命,至今,雖然醫學不斷的進步,但洗手依然被認為是預防感染最重要感染管制措施之一。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以「片刻分秒,拯救生命-清潔你的雙手!」(Seconds save lives - clean your hands!) 為主題,希望提高世界各國對於洗手的重視。洗手不是隨便洗一洗就好,有沒有洗好,效果差很多,正確洗手口訣:內、外、夾、弓、大、立、完(腕),聽起來好像是武功秘笈,其實一點都不困難,重點是在告訴我們,不論是用酒精「乾」洗手或是打開水龍頭「濕」洗手,雙手四面八方都要洗到,包含手心、手背、指尖、指縫,指背、大拇指虎口處等,甚至手腕處都要仔細的「搓」洗,正確洗手時間建議乾洗手為20-30秒,濕洗手為40-60秒;至於何時需要洗手呢?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一般民眾在吃東西前、接觸小孩前、看病前後(進入醫療院所前後)、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如接觸口鼻分泌物後)等,看似複雜繁瑣,但其實只要記住,一但懷疑有接觸或有被感染的風險時,就趕快正確洗手,病菌無所不在,只有正確洗手,將病菌洗掉,保持雙手清潔以確保自身健康,並守護家人,減少被感染之風險。

面對來勢洶洶,且看不到盡頭的疫情攻勢,惟有落實自我防護,正確配合感染管制措施,正確洗手,戴好外科口罩、落實環境清潔與消毒,生病在家收息不上學不上班,才能共同面對此次COVID-19的考驗。

防疫三訣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iBfYf8g4A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