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疫新冠病毒(COVID-19)侵襲全球近兩年,超過2億人感染、數百萬人病故以及逾194個國家淪為疫區,疫情發展與病毒變異之迅速,不可不謂驚人。目前應對之道唯疫苗而已,疫苗被視為扼阻疫情的最佳利器,新冠疫苗的研發與臨床使用,締造疫苗史上之最,但對於疫苗的可用性、有效性與副作用,仍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本文針對國內核准使用之新冠疫苗資訊整理,提供讀者參考。
一、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的如何製造?
現今核准使用新冠(COVID-19)疫苗,分為三種製造方式:病毒載體疫苗、核醣核酸(mRNA)疫苗及蛋白質次單元疫苗。
病毒載體疫苗是將弱感染性的腺病毒當作載體,放入COVID-19抗原基因後再打進人體,讓腺病毒感染細胞,製造出新冠病毒棘蛋白,產生免疫效果。
核醣核酸(mRNA)疫苗把病毒遺傳物質片段製作成mRNA送入人體,使人體細胞直接將其轉譯出病毒的蛋白質,形成抗原(Antigen),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
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運用基因重組技術製造出新冠病毒表面棘蛋白,直接提供病毒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病毒免疫力。
二、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
國內核准使用之新冠疫苗皆不含可複製之SARS-CoV-2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疫苗而罹患COVID-19。
三、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的有效性?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把核准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標準設在至少須達50%有效,就目前各家研發單位的宣稱,病毒載體疫苗(ex.AstraZeneca)
可提供60%-91%的有效性,核醣核酸(mRNA)疫苗(ex.
Moderna、BioNTech)可提供高達94-95%的有效保護率,蛋白質次單元疫苗(ex.高端)依其臨床試驗抗體數據結果分析,與國外獲得EUA疫苗所產生的保護力關聯指標比對亦符於保護力有效性標準。
四、疫苗的副作用
接種疫苗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輕微的症狀如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頭痛、肌肉酸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這是因為身體受到刺激,免疫系統的反應,一般輕微的反應在發生後兩天內就能恢復。
依據各廠牌疫苗臨床實驗結果,接種後可能引發之常見副作用發生頻率統計:

五、幾款新冠疫苗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