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防疫」專刊
2021.12 第41卷第7期 執行編輯:黃崇豪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淺談新冠疫苗與副作用
【回本期目錄】
小港醫院 感染內科   羅世豪 主治醫師 (110年12月)

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國人民提心吊膽。曾經乏人問津的疫苗瞬間變成一針難求。目前台灣的新冠肺炎疫苗廠牌包括了AstraZeneca(簡稱AZ)、莫德納,BioNTech (簡稱BNT)以及高端可供選擇。不同疫苗之間特性也不太一樣,以下就為大家作簡單的說明。

AZ疫苗是使用具複製缺陷的黑猩猩腺病毒為載體,帶有新冠病毒之棘蛋白(S protein) 基因。打入人體後可藉由病毒製造出的棘蛋白刺激中和抗體及細胞免疫反應,有助於抵抗新冠肺炎。完成2劑接種可預防63%有症狀感染之風險。另有資料顯示,若把接種間隔延長至12週,保護力可達約81% (60% ~ 91%)。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頭痛、倦怠、肌痛、發熱(包括發燒感及體溫>38°C)、關節痛等。AZ疫苗有極低風險造成血栓,目前不建議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施打,若接種後28天內出現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或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需及早就醫評估。絕大多數不良反應的嚴重度為輕度至中度,通常在施打後幾天內即恢復。相較於第一劑,施打第二劑後的不良反應比較輕微,發生頻率也較低。老年人(≥65歲)的發炎反應較輕微,不良反應發生頻率也較低。

莫德納及BNT疫苗皆為mRNA(信使核醣核酸)疫苗,屬於較新的技術。這種疫苗在接種後會在人體細胞質內轉譯製造棘蛋白並釋出細胞外,進而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疫苗中的mRNA不會進入細胞核,此方法並不會改變我們的DNA或與我們的DNA產生交互作用。mRNA疫苗的好處在於研發製造快,適合緊急時使用。缺點則是穩定度低,需低溫保存。莫德納與BNT疫苗在第3期臨床試驗有高達95%以上的保護力。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亦可能有發燒反應(≧38℃),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和AZ疫苗不同,第二劑的副作用通常會比第一劑更為普遍。另外此兩種疫苗有可能會造成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的副作用,根據統計,施打疫苗後造成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的機會仍屬罕見(<1/10,000);主要發生在年紀小於30歲以下男性(包括青少年族群),大部分病例發生在接種完第二劑之後,所幸大多數案例都以輕症表現。接種 mRNA 疫苗後的 28天內,若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的人,應由醫療人員進行評估。

高端是目前台灣唯一通過緊急授權的國產疫苗,屬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成份單純,相較於腺病毒載體的疫苗或mRNA疫苗副作用較少,安全性高。施打後仍以局部發炎腫痛為主,約佔70%。而發燒約只占0.7%左右。但由於缺乏真實世界的使用狀況,疫苗保護力無法呈現,但在臨床試驗中,施打疫苗的組別其血清陽性轉換率為99.8%,表示施打的人有99.8%的人會產生中和抗體。因為接種人數有限,是否有罕見副作用的產生,仍待大規模接種後的監測與追蹤。

在疫情全球肆虐以及不斷的有新突變株產生的狀況下,我們很難只靠邊境管制、手部衛生或社交距離等來預防被感染。疫苗的普及化才是現階段努力的目標。無論國產或是專案進口的疫苗皆有一定比例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存在,需要持續的監測與釐清。但考量疫情所帶來的衝擊,廣泛的施打疫苗來達到群體免疫才有機會回到原本的生活。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下午   高醫 小港      
夜診 小港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