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推廣,常會聽到類似「打了疫苗,又不是就一定不會得到新冠感染」的質疑,這當然是一種事實的陳述,也就是所謂的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但是這不等於接種疫苗就完全沒有效益,以下就接種疫苗後突破性感染來做個簡要說明。
疫苗突破性感染定義是指完整接種疫苗產生完整保護力後得到了疫苗所要預防的感染症,以新冠疫苗而言,完整疫苗接種會依照不同的疫苗廠牌而需要接種不同的劑次,目前台灣緊急授權的疫苗廠牌(AstraZeneca、莫德納,輝瑞BNT及高端)都是需要接種兩劑;何謂完整保護力,依照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的定義完整接種新冠疫苗滿14日後,才認為可能已產生足夠的保護力。疫苗並不是百分一百的有效,所以不管哪一種傳染疾病的疫苗,都會有突破性感染的發生,就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來看,目前最好的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大概是在95%左右,在臨床試驗有限的觀察時間中,也會出現所謂的突破性感染,另外突破性感染除了疫苗廠牌外,還會受到個人的免疫狀況(是否是年長者或多種共病症者)、離接種疫苗的時間、當地的疫情情況與確診者接觸的程度等因素所影響,所以無法單用突破性感染的有無來評估是否需要施打疫苗的依據。
雖說接種新冠疫苗不會百分之一百防止感染,但目前經過緊急授權的疫苗,都可顯著降低感染的風險;另外越來越多文獻指出,這些突破性感染的感染者,大多數是屬於無症狀或輕症的,病毒持續在人體的時間也較未接種疫苗者短,這意味著可傳播病毒的時間也會較短,另外這些病人住院、需要住加護病房與重症、死亡的比例,也遠低於未接種疫苗的人,即使是面臨傳染力強的Delta病毒,仍保有很好的效果。
突破性感染的發生,不應該成為接種疫苗的阻力,因為在疫情的控制與醫療量能的維持上,疫苗覆蓋率仍是重要的關鍵;反而應該將突破性感染視為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接種了疫苗還是要有適當的非藥物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如勤洗手、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等,若有相關症狀,仍需要採檢(居家快篩或就醫評估),並且減少和他人的接觸。未來防疫目標不管是「清零」還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疫苗接種的普及與非藥物介入措施的落實是並行不悖的。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
|
|
下午 |
●高醫 |
|
|
|
●高醫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