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防疫」專刊
2021.12 第41卷第7期 執行編輯:黃崇豪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淺談「腸病毒」
【回本期目錄】
感染內科   邱昱堯 醫師 (110年12月)

時序進入冬季,過去一整年來台灣在新冠肺炎的防堵成績於國際上有目共睹,有此亮麗成績除了防疫政策的成功外,全體國民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亦是功不可沒。然而,在享受全民防疫美好的果實同時,對於其他潛藏在暗處的病原體,我們依然不能掉以輕心,要知防患於未然乃上上之策,莫等疾病上身才為時已晚。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等60餘型,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分子鑑定技術的成熟,近年來又發現多種型別。為此,「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在2000年重新將腸病毒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 enterovirus A、B、C、D)等4種species,而每一種人類腸病毒又有多種血清型,使得腸病毒分類更加精細。

在台灣,全年都有腸病毒的個案發生,約莫在每年的4月到9月為其流行的時間。腸病毒的傳播途徑以糞口傳染、飛沫傳染、接觸傳染以及經胎盤、產道的新生兒感染,潛伏期約為2至10天,平均為3到5天,在發病前幾天便有傳染力,及至發病後一周的傳染力最強,病毒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中可持續被偵測達3至4週,於腸道可持續6至8周。絕大部分的感染族群為6歲以下的幼童,成人於免疫狀況不佳及密切接觸病人時亦可能發生零星之感染。感染腸病毒時可能沒有症狀,或發生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比較典型且常見的狀況是手足口病與疱疹性咽峽炎,其中,導致心肌炎、腦膜炎的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為引發重症個案常見的型別,重症個案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也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當幼童出現諸如嗜睡、活動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為重症之前兆,需儘快送往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目前對於腸病毒感染的治療並無特效藥,多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故預防措施最為重要。除了貫徹正確的濕洗手方式外,在流行時間盡量少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抱小孩前先洗手、維持家中室內的清潔與通風、玩具常清消勿放入口中亦是可採取的方式。此外,腸病毒對於含氯漂白水不具耐受性可有效抑制其活性,所以一般環境消毒可用市售漂白水加以稀釋後擦拭環境或被病人分泌物汙染的物體表面,惟有落實個人衛生及環境清消才能減少腸病毒感染的機會,吾人必須謹記在心,不可大意!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