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為防疫情再次升溫,「樂活防疫、健康生活」已成為日常。然而,除了新冠肺炎,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也潛藏危機。每年7-9月為颱風季,即便未登陸,外圍環流也常帶來豪雨造成積水及水源濁度增加,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登革熱及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風險。積水退去清理家園時,務必注意防護措施,避免傳染病上身:
一、清理家園勿赤腳或穿拖鞋
豪雨過後易產生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等傳染病。
二、清除病媒蚊孳生源
降雨後環境中容易產生積水容器,成為孑孓孳生的溫床。降雨後一週為登革熱防治關鍵期,民眾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家戶內外積水容器,將積水倒掉並清除,留下的器物要刷洗去除斑蚊蟲卵、予以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避免病媒蚊孳生。
三、注意飲食及環境衛生
淹水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可以市售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
環境傳染病小百科:
疾病名稱 |
類鼻疽 |
鉤端螺旋體 |
登革熱 |
致病原 |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
Leptospires |
Dengue virus |
流行病學 |
颱風、水災過後易有類鼻疽病例發生。截至110年7月,全國類鼻疽確診病例共10例,雖未高於往年同期,但病例明顯集中於南台灣地區(高雄市5例、台南市及屏東縣各2例)。 |
易發生於野外或常接觸受感染動物屍體或排泄物污染之環境者,如農漁、礦、獸醫、畜牧及軍隊等。颱風、水災過後易有病例發生。今(110)年截至7月,全國確診病例共25例,低於往年同期,病例主要分佈於屏東縣(6例)、台中市(5例)及花蓮縣(4例)。 |
以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最為嚴重。截至110年7月,共累計5例確診病例,皆為境外移入(菲律賓2例、印尼1例、越南1例、柬埔寨1例)。
|
傳染方式 |
主要傳染途徑是由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塵土或水,一般情形下,不會人傳人。
|
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之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或經由傷口、口咽黏膜、眼結膜、鼻腔或生殖道的傷口感染,不會人傳人。
|
病媒為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主要傳播方式為被帶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有少數垂直傳染案例。 |
潛伏期 |
2 天或數月至數年(通常為9天) |
2-30天 (通常為10天) |
3-14天(多數4-7天) |
臨床症狀 |
無症狀、肺炎、慢性內臟器官或局部皮下化膿,到嚴重的敗血性休克都可能發生,而老年人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者,為高危險族群。
|
輕微者最初的症狀多半與感冒類似,嚴重者會出現腎衰竭、黃疸與出血現象。 |
典型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導致嚴重症狀的機率較高,如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嚴重出血或器官損傷。也有不顯感染者。 |
通報時效 |
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需於24小時內通報
|
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需於24小時內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