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來,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隨即席捲全球,其致病原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這波疫情幾乎可說是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影響到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從2019年12月起至2021年8月底,COVID-19個案全球確診數已超過2億2千萬人,全球死亡將近500萬人,時鬆時緊的疫情帶給許多民眾惶惶不可終日的威脅感。
為了維護安全的住院醫療環境,確保病人、陪病者、醫護人員與工作人員等的安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採行一連串的防疫策略,並將之落實為具體的作為,主要包括以下十大面向:
一、確立有效的指揮架構。
二、彙整疾病本身的及時訊息,進行員工教育。
三、持續性員工動態清查及健康管理,並且積極為全體在醫院工作的人員接種疫苗。
四、配合政策擴大採檢量,持續進行各項稽核,並且適時修(增)訂流程。
五、各病房、門診、檢查室流程管制,並且主動監測是否出現咳嗽群聚……等現象。
六、遵照政府規範,即時適度清空專責病房,執行疑似個案通報與收治。
七、防疫物資持續盤點並整備。
八、門戶管制、人員管理與病人分流(包括空間分流、時間分流)。
九、院內防疫資訊透明,並且導入資訊系統協同作戰。
十、持續落實環境清潔消毒,督導環保人員正確執行業務。
過去一年多以來,在本院院長、副院長及各級長官指導,全院同仁齊心協力,就醫民眾與家屬互助配合的情況下,高醫體系成功防堵了疫情在醫院內發生。然而,防疫的工作尚未結束,在全球各地新型冠狀病毒疫苗陸續開打之後,我們又配合政府政策廣設疫苗接種門診,並且前進到各接種站與政府公共衛生團隊共同執行疫苗接種任務。接種疫苗雖然已知可以明顯降低感染者演變為重症或是死亡的機率,然而隨著變種病毒株的出現,許多疫苗接種高覆蓋率的國家新發生確診個案數又達到新一波疫情的高點,顯見單純倚靠疫苗接種,似乎也還不是脫離此次全球大流行的唯一解方,其他諸如:手部清潔、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許多非藥物性介入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的落實,仍然非常重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本於職責所在,仍將持續關注COVID-19疫苗的導入對於疫情變化走勢的可能影響,並在後疫苗時代,從邊境管制、社區防疫、醫院與機構內感染管制、以至於形塑民眾自我防護意識的策略與作為,全面配合推動。面對未來新的挑戰,我們建議滾動式再檢視邊境管制與檢疫措施、再提升檢驗量能效能與精確度、再深化醫療體系保全,並且也應該持續關注新型態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發展,及其可能帶來的效應,以為因應之道,共同度過疫情的考驗。
﹝門診時段﹞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
|
|
●高醫 |
|
|
下午 |
|
|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