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防疫」專刊
2021.12 第41卷第7期 執行編輯:黃崇豪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淺談新冠肺炎檢測工具
【回本期目錄】
檢驗醫學部   陳昭儒 主治醫師/助理教授 (110年12月)

自新冠肺炎蔓延至全球以來,「防疫新生活」已成為我們的日常,雖然我們逐漸懂得如何在疫情下生活,但心情仍然隨著一波波疫情的緊張及趨緩而忽憂忽喜。目前全世界的疫情似乎在疫苗開打後稍有控制,但仍不時會傳來某國家或地區又出現失控的情況。在疫情完全受到控制之前,可靠的病毒檢測工具仍然是防疫重要的關鍵之一,除了能有效檢測出感染者進行隔離措施外,也是群聚事件爆發時,提供疫情調查、釐清感染源的重要線索。然而,針對不同的臨床情境或需求,所選擇的檢驗方式與工具也不盡相同,以下就針對各項新冠肺炎的檢測方法做說明。

反轉錄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real-time RT-PCR)核酸檢測

此為目前國內外診斷是否「正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檢驗標準方法,real-time RT-PCR是相當高敏感性的檢測工具。此方式是利用高度特異性「探針」偵測造成新冠肺炎的病毒序列,由於PCR的過程,可將原始檢體中萃取的病毒核酸以2的N次方的方式放大,經過40個循環即可將最初的檢體放大上千億倍(240倍),因此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而近期我們常在指揮中心記者會聽到的「Ct值」指的即是病毒序列是在經過第幾個循環的放大後,開始被偵測到的,換句話說,Ct值愈高,代表病毒基因濃度愈低、患者體內病毒愈少。由於本方法是目前所有方法中敏感性及特異性最高的,因此是目前診斷新冠肺炎急性感染的標準做法,但此法因為核酸檢測試劑成本和操作技術門檻高故較不被廣泛推廣成為普篩的工具,而是針對疑似病人(公費)或是有需要進出國門及特殊需求的民眾(自費)進行檢測。

病毒抗原(Antigen, Ag)檢測

病毒是由「核酸」與「蛋白質」所組成的微生物體,因此,要測定人體內是否存在病毒,除了以PCR的方式檢測核酸以外,也能檢測「病毒上帶有的蛋白質」,稱為「抗原」。此方法是藉由人工製造出能夠辨識病毒抗原的抗體,做為檢驗試劑,並將此合成抗體接上可以被儀器或肉眼偵測的訊號,做為診斷病人身上是否帶有病毒的方法。這個方法跟PCR(核酸檢測)相比,檢體內的待測物質沒有經過放大,因此敏感性一般而言會較核酸檢測低。不過,其優勢在於此法可發展為快速檢測(快篩)試劑以及可以使用現有之大型自動化免疫機台做檢驗,可降低檢測所需的成本與門檻,快篩試劑則可大幅提高檢測時效。

病毒抗體(Antibody, Ab)檢測

當人體受到病毒的感染後,會啟動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以對抗病毒的入侵,因此,若能從人體的血液中測到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抗體,表示人體曾被新冠肺炎感染過,或是曾接種過新冠肺炎疫苗。抗體又分為IgM及IgG兩種,當人體第一次被病原體感染後,會在約5-7天間產生急性期抗體IgM,而在約14天後開始產生IgG抗體。因此,當疫情爆發需要做疫情調查時,可以藉由抗體檢測描繪出疾病在不同個案間傳播的時序性。

﹝門診時段﹞

時段
上午   遺傳諮詢中心        
下午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