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延燒迄今,第一線的醫護及防疫人員,無不戰戰兢兢、堅守崗位,甚至放棄休假及出國。全球的病例截至2021年9月3日確診人數達218,820,424人次,台灣有16,012例確診,分別為1,428例境外移入,14,531例本土病例;5月11日至9月1日累計公布14,802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3,728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92.7%。
一年多以來,相關活動大部分照常進行,不受影響,少數幾次社區感染最後也都以清零並解除隔離告終,學校照常上課,各行各業照常上班,演唱會、職棒賽也開放觀眾入場。但2021年4月底、5月初以來,台灣原受到全球讚譽,在短短的數周之間破滅,先是有華航機師諾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然後又爆發萬華茶室群聚和多個地方的衍生感染。為因應本土社區感染連續每日數百確診本土病例,開始實施,並延長第三級防疫警戒因應事項到7月底,全民與這距離「全面封城」的第四級警戒只差一步,一場疫情打亂了全台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也在適應「新生活」。
回想2021年4月底起陸續幾波疫情,會發現嚴密的防疫措施日子久了讓民眾產生一種安全的錯覺,誤以為社區是安全的,新冠病毒進不來,這種疲乏、鬆散的防疫心態也讓人們對新冠疫情失去了警戒心。此外,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另一個因素是新冠疫苗接種率低,可能有幾個原因,如:大家認為台灣是相對安全的,本土感染機率非常低,很多人不覺得有必要接種疫苗;疫苗生產數量不足或採購量不足或安全性疑慮,導致疫苗接種率偏低,難達到群體免疫,甚至減少重症個案發生,後續透過宣導、文獻綜整報導,強化疫苗接種重要性,現今疫苗涵蓋率第一劑76.06%,第二劑是41.3%(截至110年11月12日統計)。
如何防疫,才能有效打斷傳播鏈?在防疫期間應於照護病人時全程佩戴口罩並加強手部衛生;若有發燒和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或癥候時,應在家休養,暫勿上班,至急診就醫,並主動報告單位主管,落實健康監測與管理作為,在平日工作期間,應確實針對自己工作環境進行環境清消,尤其針對接觸頻率高的表面,如診間工作檯面、電腦鍵盤、滑鼠則每兩小時進行清消,以確保工作環境清潔、安全;減少至公共場所,應加強落實正確勤洗手、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讓傳染病有機可乘。
「疫情當前,沒有局外人,大家都是利益關係人,」即使了解疫情發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實際轉化成防疫行動—勤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是預防傳染病的根本,唯有徹底落實才能避免讓傳染病有機可乘。另詳實記錄足跡,出現相關症狀應就醫,主動告知相關TOCC【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誠實以告才是避免疫情蔓延,攜手防疫唯有靠你我才能讓家園安全無疫。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100906 COVID-19疫苗接種統計資料.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