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均是一個開朗的大學新生,新生健檢時意外發現白血球異常增加,白血球超過50萬/mm3,比正常值(3500~10000/mm3)
高出50倍。學期初,因為課業忙碌,小均不以為意,並未就醫。但近幾個月,小均感到疲累、視力模糊、胃口差與肚子脹,於是再度就診,經抽血發現白血球飆升,疑似白血病。最後,小均在母親陪同下,轉診來血液腫瘤科門診。抽血結果顯示白血球數量驚人,白血球為65萬/mm3,充滿各種不成熟的白血球。
因為懷疑白血病,進一步幫小均安排詳細檢查。骨髓切片確診了「慢性期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染色體出現「費城染色體」,BCR-ABL基因檢測同為陽性;腹部超音波顯示嚴重的脾臟腫大;眼科醫師同時也診斷小均雙眼為「白血病視網膜病變」。接著小均開始第二代標靶藥物「柏萊」。小均服藥順從度良好,每天規則服藥,沒有明顯副作用產生。在第十二個月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已經達到主要分子學緩解反應(MMR,
Major molecular response)。現在,小均進入罹病的第三年了,整體狀況都很不錯。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血液癌症中難得預後良好的疾病。疾病初期常以無症狀的白血球增加、貧血、體重減輕或容易腹漲、脾臟腫大為主要表現。疾病好發族群為中老年人,但年輕人也可能會罹病。CML致病的機轉為造血細胞基因轉位異常,第9對和第22對染色體有部分互換,產生了「費城染色體」,使得BCR-ABL
融合基因失去正常的調控機轉,造成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過度表現。疾病診斷可以由骨髓檢查和抽血檢測BCR-ABL基因確診。
多數病人診斷時,處在CML慢性期,口服標靶藥物就可達到理想的疾病控制,不同於急性期或加速期,疾病較危急且需考慮到骨髓移植。自從標靶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從西元1999年問世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的平均存活大幅改善,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在疾病控制良好的病人可考慮停藥,維持在“無治療緩解”(Treatment
free remission,TFR)。而若是有良好的控制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也能達到與一般人無易。
藥物選擇會取決於病人的共病症、藥物副作用耐受度和疾病控制狀態。台灣目前健保給付的有第一代的標靶藥物是基利克(Imatinib/Glivec),第二代泰息安(Nilotinib/Tasigna)和柏萊(Dasatinib/Sprycel),第三代則是產生了BCR-ABL
gene的T315I突變時使用的藥物英可欣(Ponatinib/Iclusig)。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禁忌症各不相同,會由醫師評估。服藥時,須每個月返診評估療效、每三個月抽血追蹤BCR-ABL融合基因量。如果基因數值
International Scale (IS)愈低,代表疾病控制愈好,目標是達到深度分子反應 [Deep Molecular
Response, MR4(0.01%) 或MR4.5(0.0032%)以下]。如果服用標靶藥物超過五年,且疾病達持續穩定的深度反應
(MR4 > 3年,MR4.5 > 2年),可以與醫師討論停藥。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可以控制良好的慢性血液病,隨著標靶藥物發展之進步,罹病並不可怕。如果順從醫囑規則服藥、定期抽血追蹤,即使是罹病者,生活也和正常健康人一樣,不太有影響。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