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腫瘤治療新進展」專刊
2022.02 第41卷第9期 執行編輯:蕭惠樺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之進展
【回本期目錄】
血液腫瘤內科   葉宗讓 主治醫師 (111年2月)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是一種淋巴性增生疾患,主要是患者體內淋巴球不正常的過度增生,其疾病發展相當緩慢,屬於較和緩的血液惡性疾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是歐美西方國家最常見的白血病,但在亞洲的發生率很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在60歲以上銀髮族,其發生率逐年上升,台灣每年新增病例數約150~200人,平均年齡約66歲。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生理機轉起因於單株淋巴球不正常的增生。患者在疾病早期不會有特殊的症狀,病患常於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有白血球(尤其是淋巴球)過高的現象。隨著疾病進展,中後期可能會出現倦怠無力、淋巴結腫大、夜晚盜汗、體重減輕、肝脾腫大與其相對應之症狀(如易飽食感、左上腹痛等等);最後會因影響造血功能,引起免疫力低下、貧血及血小板低下等等問題,產生發燒、感染、頭暈、出血等現象。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無症狀,先追蹤;有症狀,才治療」。目前國際通用的分期系統有兩種:Binet氏分期系統及Rai氏分期系統。若為無臨床症狀或輕度症狀,則不需要治療,定期追蹤觀察即可,大致上慢性期可維持約2~5年,存活率可高達10年。若是症狀明顯、病情快速進展或出現骨髓造血功能受損(如貧血或血小板低下)就會立刻開始進入藥物治療。

傳統的治療方式為化學治療加上抗CD20單株抗體莫須瘤(Rituximab),治療反應率不錯但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多。近幾年癌症治療發展迅速,許多新藥物的問世,陸續改變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obinutuzumab、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venetoclax)以及BTK抑制劑(ibrutinib和acalabrutinib)都已被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其中ibrutinib跟venetoclax這兩種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已取得台灣的適應症,也可健保給付於具有染色體異常(稱17p缺失)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這些新機轉口服標靶藥物成效佳副作用少,也不需要搭配化學治療,是未來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的主軸。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在台灣是個少見的疾病,但由於其症狀不具特異性,許多人誤以為是老化症狀而不予理會而延誤治療。若一旦被診斷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也無需太過擔心,雖屬癌症但大約有六成的病患只需追蹤觀察。倘若已需治療,目前的方式也不同於以往,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效果佳且副作用低,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般,定期服藥追蹤,病患仍可繼續維持日常生活作息,保有精彩的老年生活。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癌症中心          
下午     血腫科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