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刀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專刊
2022.03 第41卷第10期 執行編輯:黃志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對抗胃食道腫瘤-核磁影像導引放射線治療 與「食」俱進
【回本期目錄】
放射腫瘤部   方本詞 主治醫師 (111年3月)

食道癌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近年來因名人罹癌而受到關注,由於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幾乎是中晚期才易被察覺,加上容易擴散以及產生肺炎等併發症,治療效果較其他部位癌症為差。早期的食道癌可用內視鏡直接切除黏膜,侵犯再深一點的可用手術切除,但侵犯更深或擴散後,這時就需要多重治療,也就是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合併,先將腫瘤縮小,適合手術者再手術介入,更有機會得到良好控制。

食道癌最惡名昭彰的症狀,就是漸進式吞嚥困難、食不下嚥,導致體重減輕,另外腫瘤壓迫造成胸口疼痛或心窩灼熱感,種種不適讓病友聞之色變。在照護上針對進食困難的病患,提供客製化的營養管徑,能夠輕鬆「胃」「食」,減少營養不良之苦。讓病友在治療的途中及治療後恢復期,維持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目前最新進展,也就是新一代的核磁影像技術,更是與「食」具進,有著比傳統放射線治療更有力的優勢:

1.非侵入性成像方式,可提供出色的軟組織對比度,治療中直接看到腫瘤,並評估對化放療的反應。

2.融合的核磁影像導引系統,可以通過即時成像及呼吸調控來追蹤腫瘤,克服呼吸導致的位移,尤其是針對最會移動的食道末端及胃食道交接處腫瘤,降低治療的不確定性,都是大利多。

3.透過即時影像,針對腫瘤位置的變化和腫瘤消退,當下就能迅速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治療精準且減少周圍的劑量,這個優勢是其他一般放射線治療沒辦法及時做到的。

綜合上述優點,治療中可直接目視腫瘤對治療的反應、呼吸調控克服位移和在線即時治療計畫的結合,可實現更嚴格準確的治療並改善對周圍正常器官的傷害,降低放射治療引起的心臟毒性、肺炎和減少術後併發症,提升生活品質。這些都是新一代核磁影像導引放射線治療帶來的潛在好處。未來影像處理技術純熟,更可藉此釐清同步化放療的反應,在有部分反應的患者中,殘留癌症區域可以作為劑量遞增的目標,更進一步進行個人化治療。針對特定的狀況,可以採用少次數大劑量的精準治療,增加最大存活機會,將腫瘤造成的不適感及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圖為同一次治療中,即時精細的核磁影像及監測機制,來監控腫瘤位置落在治療範圍內,控制放射線啟動或停止。此步驟會一直重複,使得治療時周邊組織之傷害可以降到最低。
(左)監測之即時影像顯示腫瘤位置落在治療範圍內,進行放射線治療。(中)腫瘤位置隨著呼吸移出治療範圍外時,監測機制啟動瞬間停止照射。(右)電腦程式監控呼吸時的位移。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二診  
下午   一診     二診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