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五十二歲的吳女士,近半年有體重減輕、腹脹以及上腹痛等症狀。來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在胰臟有一個惡性腫瘤,包覆住主要的大血管,外科醫師評估無法以手術方式完整切除腫瘤,故轉診至放射腫瘤科門診評估進一步的治療。討論過後,我們決定以目前台灣唯一的核磁共振導引放射線治療(核磁刀)為她進行共五次,為期兩周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治療當中僅有稍微的腸胃不適感,服用常用的胃藥之後症狀即有緩解。經過一年的追蹤,疾病控制穩定,腫瘤比起治療前縮小,吳女士正持續接受化學藥物治療並接受定期影像檢查,預計之後在腫瘤進一步縮小時,開刀將腫瘤做完整的切除。
胰臟癌是目前世界上常見的癌症之一,並且因為腫瘤要到晚期才可能有症狀,故發現時往往已經是較難以治療的狀態,在台灣更是名列第七大致死的癌症。胰臟位於腹部的深層位置,靠近胃、十二指腸、以及重要的血管,當腫瘤生長於此處,僅有少數腫瘤可以在未侵犯鄰近器官及尚未包覆重要血管時,直接進行手術完整切除。多數患者需要接受數個療程的化學藥物治療,持續地進行評估,直到腫瘤縮小到可開刀的狀況,才可以進行手術切除。
對於不可開刀的胰臟癌,放射治療也被列為標準的治療方式之一,但過往其他機器的放射治療範圍較大,容易影響鄰近的腸胃,引起比較強烈的副作用,同時限制了放射治療的劑量,使得放射治療的效果有時不如預期。如今,放射治療可以有新的突破。高醫目前引進全台唯一的核磁共振導引放射線治療,有三大特點:
一、使用核磁共振影像,比起電腦斷層可以將胰臟腫瘤跟腸胃的邊界看得更清楚,進而縮小照射範圍;
二、每天在影像上比對腫瘤位置後,如果發現誤差,可以立刻重新設計治療計畫,增加治療準確性;
三、放射線治療時,同步即時掃描影像,可以讓我們知道治療當下腫瘤的位置,確認腫瘤在照射範圍內才會啟動放射線治療。
有了以上三個特點,我們可以更有自信的提高每一次的治療劑量,將原本通常需要二十五次,共五周的治療,縮短到總共五次,共計兩周的治療,並且在保護正常器官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較高的總劑量,增加對於腫瘤的殺傷力,而有較好的疾病預後。目前國外也有許多研究使用同樣的治療方式,得出的結果相較於以往也有進步,在高醫目前也已經順利完成了幾例的治療。
胰臟癌確實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敵人,需要許多的武器來對付,目前高醫有了核磁刀這位新幫手,對病友來說,可說是一大福音,讓治癒疾病有了更多希望。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上午 |
●高醫 |
|
|
|
|
|
下午 |
|
●高醫 |
|
|
|
|
夜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