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刀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專刊
2022.03 第41卷第10期 執行編輯:黃志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刀光『見影』-淺談影像導引技術在核磁刀中的角色
【回本期目錄】
放射腫瘤部   王鈞彥 組長 (111年3月)

疫情期間不能出國,筆者有幸得周末工作空檔來個花蓮快閃行,兩天一夜的旅行讓我飽覽了東部山海美景,也洗脫了一身因忙碌而積蓄的疲累。「四八高地戰備坑道」是近年新開闢的一處景點,坑道盡頭有處炮陣地,陣地牆上寫著「看不到不打、瞄不到不打、打不到不打」的標語,目的在提醒士兵要能確定打到敵人,子彈砲彈才發射出去。想想其實也跟影像導引技術在放射治療中發展的目的不謀而合。

放射線的特性就是無色無味無感,當放射線進入人體的時候,幾乎無法察覺放射線照射到甚麼器官甚麼部位。所以早年的傳統放射治療,為了確認放射線照射的位置,放射師會在病人第一次放射治療前拍攝一張X光驗證片,醫師再藉由底片上模糊的器官影像與治療範圍投影的相對位置來確認治療部位的正確性,這應該算是最早期影像導引的概念。

隨著放射治療設備的進步,治療技術也由早期的2D治療、3度空間順形治療(3D-CRT),到後來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MAT)及目前最火紅的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這些技術發展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要讓腫瘤接收高放射線劑量,並且減少周遭組織接收的放射線劑量。現在的問題是:要怎麼確定高劑量放射線是投射到正確部位而不是旁邊的正常組織?

放射治療結合影像導引技術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目前常見放射治療直線加速器配備的影像導引設備,除了螺旋刀使用百萬伏特級光子射束來取得治療前影像,及電腦刀使用透視X光機來取得治療中即時影像外,大多數都是應用外加的千伏特級X光設備來取得類似像CT的治療前影像。作法就是病人在每次治療前先取得病人體內的斷層影像(CBCT),醫師或是放射師可藉由影像來確認當日治療部位跟周遭器官組織的位置變化並給予適時的微調,以確認高劑量放射線正確的投射到治療區域。

但是目前的影像導引技術有幾個問題。第一、為了取得影像,病人需要暴露在放射線之下;第二、大部分的影像都不是治療中的即時影像,所以跟實際狀況還是存有落差。

高醫在2020年引進的「核磁刀」,它的影像導引是採用核磁造影技術(MRI),病人沒有暴露在額外放射線下的問題。而且「核磁刀」的影像導引系統還有兩大優勢。

一、對於軟組職腫瘤,MRI相較X光影像有較佳的鑑別度,這可以讓醫師更容易的標定病灶的邊緣。

二、它可以在治療中取得當下的動態即時影像並追蹤病灶在體內運動的軌跡,讓放射師能夠藉由即時影像的回饋來決定給予放射線的時機,以求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及最小的副作用。

「核磁刀」搭配的核磁影像導引,象徵著放射治療的影像導引技術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南台灣癌症病友的新福音。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