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刀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專刊
2022.03 第41卷第10期 執行編輯:黃志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拔刀相助-未來武士核磁刀
【回本期目錄】
 
放射腫瘤部   呂姿瑩 醫學物理師 (111年3月)

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放射治療技術的演進,從將低能量的放射線直接放在肉眼可見的表層病灶處治療,到可利用影像導引技術的高能量放射線治療較深部腫瘤,達到不用開刀也可以精準治療的目的。但在放射治療的過程中,病患身體一直處於自主或不自主的運動中,如呼吸。因此很難對腫瘤進行精確的照射同時又降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放射腫瘤部在2020年引進全台灣第一台『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MR- Linac)』,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結合「核磁共振造影定位」及「精準放射治療」兩項技術,提供臨床醫師用來觀察、評估,並依據狀況設計個人化的精準放射治療。

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具備以下優點

治療前:

利用核磁共振影像導引系統在治療前先確定腫瘤部位,可以降低在照射時對正常組織造成的傷害或腫瘤跑掉的可能性

治療中:

a.具有即時計畫重新優化:確認擺位位置正確後,能根據病人當下組織或腫瘤形狀(如剛吃飽的胃、剛上完廁所的膀胱或變小的腫瘤等)能立即修正調整治療計畫,確保對於正常組織的保護。

b.具有在放射治療中全程持續取像,自動追蹤標靶位置:能像巡弋飛彈一樣,在腫瘤移動超過追蹤靶區範圍,放射線會自動暫停照射,而當腫瘤移回預設的範圍,放射線會自動恢復照射,有助於追蹤隨著呼吸或其他運動位置變動的目標,確認腫瘤的移動範圍在標靶範圍內,精準打擊腫瘤。

治療後:

可以立即將當次的治療影像及治療計畫與之前規劃的治療計畫做比較,以提供臨床醫師即時評估病人的最新狀況。

進行放射線治療就像掃蕩恐怖份子,最怕打到的不是主力部隊,反而傷及無辜居民,放射線治療最怕是沒有傷害到腫瘤細胞,反而破壞周邊正常組織,以前影像導引系統還沒這麼先進時,臨床醫師常會因為害怕無法精準瞄準腫瘤位置,傷及無辜,而降低放射線劑量,現在因為影像導引系統的進步,臨床醫師在給予腫瘤放射線劑量上,少了一層束縛,大大的增進了腫瘤的控制率及降低正常組織的傷害。隨著『核磁共振影像導引全方位放射線治療儀』的出現,除了在治療前可以確認腫瘤位置,更可以在放射線治療過程中,即時追蹤標靶目標位置,確認位置的準確性。可在每次治療中,提供正常組織更好的保護,並給予較高的放射線劑量,副作用更低,療效卻更高,大大的提升治療的品質。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