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刀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專刊
2022.03 第41卷第10期 執行編輯:黃志仁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放射治療與營養照護
【回本期目錄】
營養部   黃孜婷 營養師 (111年3月)

「營養」是癌症治療重要基礎,「體力」更是掌握勝敗的關鍵,足夠的身體耐受力,才能支撐後續療程。

放射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摧毀部位癌細胞,阻止其擴散及轉移,因此產生的副作用多與照射部位相關,尤其在頭、頸、胸與腹部對癌友營養狀態影響甚鉅,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影響更隨著劑量、次數與治療時間有所增減。甚至造成攝取量減少、體重快速減輕,治療被迫中斷,進而影響治療成效,增加死亡風險。

為改善此情況,首要條件需維持良好營養狀態(根據2021 ESPEN癌症指引,足夠熱量需求為25-30大卡/公斤體重,但仍需視體重及肌肉質量適度調整熱量;蛋白質1.0-1.5公克/公斤體重),並均衡攝取新鮮熟食,包括主食、豆魚蛋肉、蔬菜、水果(需削皮)和油脂類等,進食順序以高營養密度及足夠熱量為優先選擇,先吃主食及豆魚蛋肉類,蔬菜與水果次之,以促進受損的正常組織與細胞更快修復。此外,針對不同部位治療所引發的副作用,提供相對飲食對策:

頭部放射治療:

因口腔黏膜與唾液腺易遭受破壞,約放療第3週開始,常見味覺改變,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不適,放療結束後1-2週逐漸復原。飲食需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溫冷為主(不宜過熱),減少刺激傷口,可選擇軟質、細碎、滑潤型態食物,如:鹹粥、麵線、餛飩、絞肉、魚、蒸蛋、豆腐、豆花、瓜果及嫩葉蔬菜(冬瓜、茄子、大黃瓜、地瓜葉)等或勾芡製品,將太白粉加入絞碎食物中烹調,佐以湯汁,以利食團濕潤,易入口外也有助減緩疼痛,提升進食意願。

頸、胸部放射治療:

約放療第2週開始,出現進食固體食物有異物感、吞嚥困難或食道狹窄等症狀,放療結束後1-2週逐漸復原,此時每日可增加至5-6餐,選擇軟質,並運用蒸、煮、燉方法,幫助食物軟化,例如:蒸蛋、海帶芽豆腐湯、馬鈴薯燉肉,或採切薄片或剁碎方式,若無法耐受顆粒,可利用調理機將食物打成「無顆粒的泥糊狀」,如:肉泥、菜泥、果泥;烹調則可利用八角、胡椒等天然辛香料添加風味,以引起食慾。吞口水或喝水易嗆到者,可將食物適度「稠化」,使用米麩、麥粉、洋菜粉或市售增稠劑等添加於食物中,調整至不會嗆到的攝食濃稠度。

腹部放射治療:

主要影響消化道功能,腸黏膜細胞照射後因被破壞而造成消化酵素分泌減少,約於第2-3週開始,易有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狀。腹脹時,須避免食用粗糙多纖維、易產氣食物,如:豆類、十字花科 (花椰菜、高麗菜)、洋蔥等,並搭配適度運動以促進腸胃蠕動,從而減緩脹氣。便秘時,可多選擇未加工穀物、乾豆類及蔬果等高纖食物,亦可多喝水,以助糞便排出。腹瀉時,減少纖維食物攝取以降低腸道刺激與糞便量,若腹瀉嚴重,可先嘗試加鹽米湯、濾渣果汁、稀釋運動飲料等清流質飲食,視腹瀉症狀改善與否,再逐漸回復少油低渣飲食。(腹瀉期間須注意水分補充,避免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

營養支持目標是希望癌友吃得下、吃得好,進而有好體力完成放療療程,治療期間若真無法攝取足夠熱量,可補充均衡或熱量濃縮營養品;或嚴重影響進食,則可考慮使用鼻胃管達足夠熱量需求,以維持良好營養狀況,抵抗癌症治療副作用,避免惡病質發生。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