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醫學」專刊
2022.04 第41卷第11期 執行編輯:黃瑞妍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青少年憂鬱與自殺防治
【回本期目錄】
精神醫學部   李佳殷 主治醫師 (111年4月)

小楷因頻繁頭痛、腹痛而自學校缺席。父母反覆帶至醫院檢查卻都找不出原因。假一日日的請,父母焦急地宛如熱鍋上的螞蟻…小楷在校不舒服趴著睡,在家提不起勁,躺著睡…卻怎麼也爬不起來…他想著現在、想著未來…覺得好累…心好累…。小楷不停質問自己:「我該怎麼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訊顯示,憂鬱是造成青少年患病及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憂鬱症的主要症狀為憂鬱情緒或失去興趣或愉悅感。如果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且幾乎每天都具有以下一些症狀,並持續至少兩週,則可能患有憂鬱症,包含(1)持續的悲傷、焦慮或「空虛」的情緒; (2)絕望或悲觀的感覺; (3)易怒; (4)內疚、無價值或無助的感覺; (5)對嗜好和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6)精力下降或疲勞;(7)動作或說話遲緩;(8)感到不安或無法靜坐;(9)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做出決定;(10)入睡困難、早醒或睡眠過多;(11)食慾和/或體重過度增加或驟降;(12)有死亡或自殺的念頭,或企圖自殺;(13)沒有明確身體原因和/或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緩解的疼痛、頭痛、痙攣或消化問題等。但不是每個憂鬱的人都會經歷每一種症狀,有些人只會出現一些症狀,而另一些人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症狀的嚴重程度和頻率以及持續時間往往因人而異,症狀也可能因疾病的階段而有不同的表現。

目前的研究顯示,憂鬱症是由遺傳、生物、環境和心理因素共同引起的。憂鬱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雖然通常開始於成年期,但也會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儘管他們有時更容易表現出易怒而不是低落情緒;而成人的許多慢性情緒和焦慮障礙也是常開始於兒童期的情緒失調。因此,針對兒童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如憂鬱、易怒或焦慮)應盡早辨識及介入,以增進日後整體的身心健康,目前與憂鬱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1)憂鬱症的個人或家族史;(2)重大的生活變化、創傷或壓力;(3)某些身體疾病和藥物。

就治療而言需評估家庭互動並給予相關教育與諮詢,提供以個案為中心的管理,以及培養問題解決能力。針對嚴重度較高的個案,可考慮給予適當的藥物及心理治療,以儘快減少因憂鬱而導致的生活功能影響及可能的自傷自殺風險。

需注意的是,憂鬱可能合併有自殺危險,因此,在許多國家,青少年的自殺率皆呈現增加的趨勢,因此,了解相關的危險因子以及保護因子,來進行適當的預防處置,實為刻不容緩的任務。青少年階段為兒童期跨越至成人的過渡期,除了要適應社會文化的變化,也同時面臨到生理及心理上發展層面的改變,身心挑戰甚大。自殺風險常與性別及年齡有關,2019年澳洲的研究指出,男性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青少年晚期(17-19歲)較多自殺與合併精神疾病相關;自殺相關壓力源部分,約有將近九成的青少年,在自殺死亡前有至少一項壓力源,在青少年早期(13-16歲),該壓力源與學校及父母相關的衝突有關,而青少年晚期則多與人際議題相關。

對於青少年早期及女性來說,則是有較高比例是有過被虐待、同儕衝突、霸凌,及自傷經驗,酒精對於青少年晚期來說也是與自殺死亡高度相關的危險因子,相對的保護因子則是接受教育或工作。國外研究指出,以校園為基礎的自殺防治課程,藉由提升青少年對於自殺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覺察能力,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進而減少自殺嘗試與嚴重自殺意念。

小楷在兒科醫師轉介下,來到精神科門診進行完整的會談及評估,因為學業及人際壓力的累積,加上不擅於求助及家庭互動的不足,讓小楷與父母面臨不知所措的困境,在釐清身心症狀後,小楷對自己的現況與未來的輪廓,開始清晰,似乎有了往前行的動力!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       旗津  
下午 高醫          
夜診     高醫青少年身心特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