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咪健康」專刊
2022.05 第41卷第12期 執行編輯:沈靜茹/莊蕙瑜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媽媽要打新冠疫苗嗎? COVID-19疫苗的施打建議
【回本期目錄】
婦產部  許証揚 醫師 / 詹德富 教授 (111年5月)

在2019年底開始的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疫情大大地改變了你我的生活。致病的病原為新型冠狀病毒。受到感染者於呼吸、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釋放出含有病毒的飛沫顆粒,而造成飛沫、氣溶膠、接觸等途徑的傳染。患者多數能康復,少數患者嚴重時將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其中死亡個案多具有慢性病史。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除了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手部衛生習慣外,疫苗接種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本篇文章就列出在懷孕或哺乳的婦女中,COVID-19疫苗施打的好壞處及考量。

好處及疫苗選擇

雖然數據有限,但於懷孕期間接受新冠疫苗的臨床數據,至今並未顯示有任何安全上的顧慮。孕婦可自行決定是否施打COVID-19疫苗,同時鼓勵和臨床照護團隊討論。

考量到懷孕時染疫會提高母體罹患重症的機率,如增加加護病房住院、呼吸器使用及死亡的風險,或是懷孕婦女其原有的過去病史 (如糖尿病、肥胖、高齡和心血管疾病) 亦會增加發生併發症的風險。對比起施打疫苗的副作用,懷孕婦女皆建議施打疫苗,可能預防重症、死亡發生,降低呼吸器、葉克膜使用比例。

目前獲授權的各新冠疫苗,皆能提供對於COVID-19的保護力,也均可用於孕期或哺乳期施打,打完後也可以繼續哺乳。另孕婦可優先考慮mRNA疫苗,因其增加血栓機率更小。

COVID-19疫苗目前均不會導致不孕

任何孕期都可以施打疫苗,目前資料顯示不會因此增加異常懷孕、流產、畸胎等問題,但因懷孕12周內本就常有上述情況,施打前建議給與臨床照護團隊討論及諮商。

副作用及風險

接種疫苗後注射部位和全身性副作用很常見,如:注射部位疼痛、發燒、肌肉疼痛、關節疼痛、頭痛、疲勞等症狀。這些輕微副作用能在適當的退燒止痛藥使用下緩解。未預期之嚴重過敏反應很罕見、接種疫苗後短期內死亡極少,約十萬分之一到二,年輕族群預期更低。

接種劑量及間隔

台灣現有COVID-19疫苗都需要基礎劑接種劑次兩劑才能達到完整保護效果。其建議施打間隔: AstraZeneca為8~12周,Moderna為4~6周。目前依國際指引及ACIP建議針對滿18歲以上民眾已完整接種基礎劑(不限廠牌)間隔12週(84天)以上接種追加劑。

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7天,這包括在懷孕期間常規接種的疫苗,如流感疫苗和Tdap疫苗(破傷風/白喉/百日咳三合一疫苗)。

除了疫苗接種以外,也可以與臨床照護團隊諮商疫情的相關疑問及獲取正確資訊,並遵循預防措施: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手部衛生習慣、隔離、工作場域指引等,在疫情中保護自己也保護其他人。

 

﹝詹德富 醫師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          
下午       高醫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