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2.0
-溫暖溝通與聰明就醫」
專刊
2022.06 第42卷第1期 執行編輯:李佳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明智選擇-輸血前後,我需要提前使用抗組織胺藥物預防輸血反應嗎?
【回本期目錄】
外傷及重症外科   林佳蓉 主治醫師 (111年6月)

一位罹患慢性貧血的陳女士,不定時需要輸血治療。在某一次輸血治療的過程中,陳女士發生了畏寒、發燒的症狀,經醫師診視後診斷為「非溶血性發熱輸血反應」,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之後症狀緩解。之後陳女士若需要輸血,便會將此經驗回報,而醫師會在輸血前給予預防性的抗組織胺藥物,以避免再度發生輸血後發燒的症狀。陳女士後來將此經驗分享給其他病友,許多病友也開始主動要求輸血前先打抗組織胺藥物,以避免發熱性輸血反應的發生。這是必要的醫療處置嗎?

輸血反應泛指與輸血後相關的併發症,依時序可分為立即性及遲發性兩種,極罕見的嚴重併發症甚至會引起急性肺損傷或心臟衰竭等問題。立即性輸血反應指在輸血當下或輸血後幾小時內發生的反應,其中最常見的是引起畏寒發燒的「非溶血性發熱輸血反應」,據本院血庫統計資料顯示,此反應約佔所有輸血反應的六成左右。其他常見的反應包括皮膚紅疹或蕁麻疹、呼吸困難、低血壓等。在發生輸血反應時,應立即停止輸血,給予病人症狀的治療,如給予退燒藥物、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並將剩餘血品送檢,檢查是否有抗原抗體反應或血品汙染等問題。大部分的輸血反應都是一次性的,因每次輸血的捐血者不盡相同,不見得會於下次輸血時再發生輸血反應。

談到這裡,有些病友可能會有點擔心,輸血過程中若發生輸血反應,會造成身體不適的現象,想了解是否有藥物可以預防?而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在輸血前投予預防性的藥物,如退燒藥或抗組織胺等,對於輸血反應的預防效果不佳,意即投予輸血前的抗組織胺藥物並無法有效改善輸血反應的發生。抗組織胺的藥物還可能也會帶給病友一些副作用,如嗜睡、便秘、口乾舌燥、排尿困難等問題,而靜脈注射藥物的過程也可能讓病友增加血液感染的風險。

「明智選擇」是由專業醫療團隊基於科學證據,評估臨床上可能是多餘、不必要、或是反而增加風險的處置,目前本院已全面引進預先減除白血球的紅血球濃厚液。真正能降低非溶血性發熱輸血反應發生機率的措施,是將血品預先做減除白血球的處理,讓抗原抗體反應的機率降至最低,以減少相關的輸血反應。病友們若無之前輸血過敏的紀錄,無需擔心輸血反應的發生,也無需要求預防性的抗組織胺藥物。當然輸血反應的發生機率降低不代表完全不會發生,若於輸血中有任何不適請立即反應,本院醫護人員定會立即處理,務必幫助病友們在安全的醫療環境下完成輸血治療。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