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2.0
-溫暖溝通與聰明就醫」
專刊
2022.06 第42卷第1期 執行編輯:李佳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醫病共享決策-我該接受腦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ost-acute Care; PAC)嗎?
【回本期目錄】
護理部 出院準備服務組   駱怡潔 護理師/神經部   陳建甫 主治醫師 (111年6月)

40歲王先生因為某日突發的右側大腦缺血性腦中風,造成身體左側完全癱瘓無法出力,由119送至醫院並住院治療,經過約1週狀況穩定後需接受復健治療,此時卻面臨到選擇困難,無法決定轉醫學中心的復健科還是要參加急性後期整合照護。經由醫療團隊運用「醫病共享決策」工具,針對我該接受腦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Post-acute Care; PAC)嗎?,經過團隊和個案家屬的說明及討論後,決定參加腦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經三個月後的追蹤,個案復原情形良好,已可下床步行。

腦中風的高死亡率及殘障率是台灣及世界各國公共衛生的共同問題,急、慢性腦血管疾病的醫療照護也確實成為社會國家的一大負擔。腦中風急性期治療目的在於穩定病情、降低早期再發性腦中風以及減少併發症。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療除了預防再發性腦中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復健治療。腦中風病發後的3-6個月內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最應該好好把握。但礙於各大醫學中心急性床位不足需早日出院,出院後家屬常因工作忙碌或從門診返診做復健有諸多的不便等等原因,造成個案復健潛力未充分發揮,因而留下許多惱人的問題,致使家庭、社會及健康保險制度需承受沉重的照護責任。

為讓病情穩定且具有積極復健潛能的急性腦中風個案能夠確實獲得足夠的急性後期照護與復健治療,急性後期照護模式依個別個案失能程度,在治療黃金期內立即給予積極性之整合性照護,提升急性後期照護品質,促進醫療垂直整合轉銜系統建立,使腦中風個案在急性期後之失能及早恢復,減少個案長期失能風險,減輕健保醫療、家庭與社會負擔,亦可與長期照護服務無縫接軌。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在2019至2020年的結案病人當中,參加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後,有進步者的比率達9成以上,多數都可返家改門診復健,減少家庭照顧負擔及經濟壓力。高醫神經部自110年01月至110年12月止,全年成功協助下轉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共133人次,其中針對急性腦中風病人家屬啟動醫病共享決策~「我該接受腦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嗎?」,共啟動46人次。

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工具說明腦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能讓個案及家屬了解中風後下轉急性後期照護團隊的照護內容,如:醫療、護理、用藥、物理、職能、語言等復健治療、社工、營養、個案管理及衛教、共病症、併發症預防及處置,並將其優缺點加以分析,有助於個案及家屬更清楚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並選擇適合個案的復健方式,讓個案在較短時間內改善失能狀態、恢復身心日常生活功能,減少急診率、再住院率、死亡率及家屬直接照顧壓力,及因照顧所帶來之經濟損失及家庭支出,提升家庭成員生活品質,進一步讓整體腦中風照護品質更為強化及完善。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高醫    
下午   高醫     高醫  
夜診   高醫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