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2.0
-溫暖溝通與聰明就醫」
專刊
2022.06 第42卷第1期 執行編輯:李佳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醫病共享決策-我要選擇何種抗癌化學藥物注射方式
【回本期目錄】
血液腫瘤內科   高育青 主治醫師 (111年6月)

六十歲林先生是個剛退休的公務人員,本身很健康、沒有慢性疾病。因為頸部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切片檢查後,被診斷瀰漫性大型B 細胞淋巴癌,經過一系列詳細檢查診斷為第四期淋巴癌。確診後,林先生及家人有許多疑惑—「怎麼辦?接受治療會不會很可怕呢?化療藥物要多久打一次?是怎麼注射的?多久需要接受治療?療程會多久呢…」,因為對於疾病太多未知,而感到擔心害怕。其實,幾乎所有的癌症病友在初診斷時,有些人會先拒絕承認自己生病了,多數人則會陷入恐慌和焦慮狀態,尤其如果被告知疾病是惡性度高、晚期/末期的惡性腫瘤,會對於抗癌藥物治療充滿擔憂。 透過「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團隊成員包含醫師、護理師及癌症個案管理師,仔細地先從最基本的問題「選擇化學藥物注射的方式」開始,讓癌症病人和家屬對於抗癌藥物治療給予方式有概念。如果是靜脈注射的抗癌化學藥物,可以考慮的給藥途徑選項包含:人工靜脈導管灌注器/人工血管(PORT-A)、中心靜脈導管(CVC)、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周邊靜脈導管,當然病患也可以選擇不接受治療。

抗癌藥物的發展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癌症藥物種類非常多,在醫療發展之下,癌症用藥的選擇也是日新月異,除了傳統的化學治療之外,現在還有各式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有些小分子標靶藥物甚至可以口服、不需要住院。

經過團隊詳細的「醫病共享決策」討論後,讓淋巴癌病患林先生和他的家屬對於癌症治療有最初步的概念,同時醫病之間有很完整的溝通與討論,建立彼此信任感。最後,林先生選擇了人工血管(PORT-A)做為靜脈抗癌藥物治療的給藥途徑。林先生的人工血管植入手術在幾天後很順利地完成了,淋巴癌的治療也依照既定的療程開始。

身為血液腫瘤科的醫師,我們的病人大多為癌症(惡性腫瘤)患者,他們對疾病的恐懼與擔憂有時候會讓延遲或拒絕抗癌治療。運用「醫病共享決策」的工具及透過雙方有效的溝通與討論,能讓病患克服許多負面悲觀想法,更正向積極的面對病魔,並且勇敢戰勝它。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癌症中心      
下午 血液腫瘤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