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2.0
-溫暖溝通與聰明就醫」
專刊
2022.06 第42卷第1期 執行編輯:李佳蓉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意見回饋
醫病共享決策-脊椎壓迫性骨折該不該接受『灌骨漿(椎體形成術)』?
【回本期目錄】
神經外科   張智輝 主治醫師 (111年6月)

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社會高齡化,骨質疏鬆及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率也跟著增加。根據國內統計,65歲以上的老年人,因骨質疏鬆症所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平均發生率為18.1%,其中男性為12.9%,女性為23.8%。脊椎壓迫性骨折病人,在急性期會感到背部劇烈疼痛,嚴重病人甚至臥床不起,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長時間臥床更容易進一步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營養不良、深部靜脈血栓等併發症的產生。故骨質疏鬆所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之治療及後續骨質疏鬆治療十分重要。

『脊椎壓迫性骨折』大多由骨質疏鬆所造成,除了常發生於中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的原發性骨質鬆症外,亦可能因腫瘤或藥物所引發的續發性骨質鬆症。此類病人常因不小心跌倒、咳嗽、打噴嚏或搬重物…等,進而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嚴重的背痛,尤其是在活動時疼痛更加劇,而使得病人無法行動,需長時間臥床,進而影響日常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其治療方式有保守治療,如臥床休息、止痛藥物、抗骨質疏鬆用藥或以背架支撐等,大約二至三個月隨著骨折會自然癒合,疼痛即可獲得緩解,但是有部份病人在接受保守治療後,卻仍持續或劇烈疼痛及活動不良,進而需要住院治療。而手術治療則是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能避免長期臥床、縮短病程及減少其併發症的發生,亦可提昇生活品質。

(一)保守治療

多臥床休息或加上非類固醇類的止痛藥緩解疼痛,疼痛約需二至三個月隨著骨折自然癒合,亦可逐漸獲得緩解。但長期的藥物治療容易造成十二指腸或胃潰瘍和腎臟病變。

或是使用背架,固定脊椎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以避免運動時的劇烈疼痛,也可使用抗骨質疏鬆用藥物來強化骨質,以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

脊椎壓迫性骨折

(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可以有效達到快速止痛的效果,目前常見治療策略如下:

1.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在影像導引下使用骨穿刺針經由皮下通過一側或雙側的椎體莖突而進入骨折的椎體中,接著將骨水泥灌入。但常見之手術後併發症為骨水泥滲漏,雖然大部分骨水泥滲漏皆相當輕微,不會造成任何後遺症,但有極少數病患骨水泥往脊椎後方流出導致造成脊髓神經壓迫或肺栓塞。可選擇安全性較高的椎體成形術專用低溫骨泥或高黏滯性骨泥。

2.經皮球囊椎體成形術:同樣以氣球撐開一個空間後再注入骨水泥。臨床止痛效果佳明顯,傷口也小,亦可降低骨水泥滲漏之發生率。

3.椎體支撐系統:經皮在X光導引下,由椎體關節經過椎弓到塌陷的椎體置入金屬支撐架與骨水泥灌注。可有效撐高及維持椎體高度,但手術費用較高。

手術治療止痛效果較快,但手術的風險及費用常令病人卻步。故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取決於病人對疾病、治療及生活品質之期待與選擇,運用「醫病共享決策」工具,我們可以提供完整資訊並和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安排對病人最適當的治療。

圖左: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圖右:經皮球囊椎體成形術

 

 

﹝門診時段僅供參考,若有異動請依診間公告為主﹞

時段
上午            
下午 高醫       高醫  
夜診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 │ 聯絡信箱│網頁維護:kmuj@kmuh.org.tw
高醫醫訊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13 KMUH All Rights Reserveda 建議使用IE 9.0以上1024×768為最佳瀏覽